标签:
思泉陋室西安随记大雁塔玄奘法师岑参 |
分类: 西北追忆 |
(大雁塔)
该去看看“伟如壮汉”的大雁塔了。
本不准备在“大雁塔”上继续献丑,对它的介绍,美文、美片网上太多了,而思泉的文(图)相形见绌。可囿于不少“星海之友”的圈友尚未去过,只好再拧出一些片片“看图说话”谈谈“大雁塔”,分几集呈上,与大家共享。
思泉游览过几百座的古塔,至今仍钟情于它们,不亚于对雕塑的厚爱。大雁塔是登临次数最多的古塔之一,不过拥有数码相机后才去过这么一次。
说到“大雁塔”,自然想起唐玄奘。一本“西游记”,几百年来多少人们为唐僧(当然还有孙悟空等徒弟啰)所倾倒,大雁塔的声名也随“唐僧取经”的故事驰骋中外。
大雁塔原称“慈恩寺浮屠”,是为安置、存放玄奘千辛万苦取回的佛经和舍利而建造的。
当时玄奘法师已经是“大慈恩寺”的最高领导人——首任的住持,想在慈恩寺造一座高三十丈的石塔。以安放佛经和舍利为理由,写了份报告并附上草图呈给皇上。当时的中央最高领袖是唐高宗,他也精明,不想多掏钱,就以不愿法师过分辛劳为理由,只批准建一座五层砖塔。
(“大慈恩寺”山门)
玄奘法师身先士卒,亲自参加建塔,搬砖运石、挖土堆泥这类累活、脏活他也抢着干,花了两年多建成。但质量不怎么样,才五十来年就毁坏了。到了武则天当政期间,又拨款重建。中央财政富了些,建造的标准也提高点,从五层改建为七层。长得高了,也就更加庄严雄伟了。
大雁塔呈方锥形,地面至塔顶高约六十余米,高七层,每层四面均有拱券门洞。有首赞美它的诗篇,记得是比玄奘晚小一百余岁的唐代诗人岑参(约715~770)写的:“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原诗还长着呢)。光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就将塔势表现得何等壮观?巍巍宝塔拔地而起,好像是从地下涌(!)出来的,傲然耸立,直达天宫。大雁塔的恢宏气势,被这位老先生写活了。一个“涌”字,既画出了宝塔危耸的外貌,又给它注入了勃勃的生机。
从不同角度拍了不少,总的来说均不太理想。
来一张几十年前思泉(右下)与朋友们在大雁塔前的合影,给自己留个美好的回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