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游石公山(三)

标签:
来鹤亭断山亭谜联一线天五十三参节孝牌坊太湖苏州西山岛旅游 |
分类: 苏沪拾零 |
“浮玉北堂”东有一大块平地,是石公庵大殿的原址,现在什么也没有。它的后面陡峭的断层崖高达二十余米,像人为刀劈斧斩一般,甚为雄奇壮丽。在它之上临崖而筑的方亭为“来鹤亭”。
(来鹤亭)
亭始建于北宋,其来历有一段典故,载于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说是,宋信安郡王孟忠厚用西山产的桔子酿酒,起名“洞庭春色”。苏东坡饮后十分喜欢,为它写了一篇《“洞庭春色”赋》,一下子“洞庭春色”酒,声名远播(大概与现在由名人做广告类似)。信安郡王为感谢苏东坡,在石公山上为苏东坡建亭纪念(看来苏先生没收广告费之类)。
当地传说,建亭后有群白鹤闻讯从杭州西湖孤山的“放鹤亭”飞来,看到这里山青水碧,流连眷念,忘了回家,故将亭名 “来鹤”。这么一来,“来鹤亭”和杭州西湖的“放鹤亭”、无锡梅园的“招鹤亭”,联成系列景点。如果什么地方再建座“归鹤亭”,那就形成闭路了(思泉的联想)。
对此导游讲起来眉飞色舞。不过这位导游开始并不想登上这二十多米的山崖,在大家的恳求下才姗姗来迟。也难怪,一天多少拨的客人,同样的路径,同样的解说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蛮乏味的。
“来鹤亭”三字为苏州现代书法家所题。
站在“来鹤亭”外栏,近瞰亭台楼阁,远眺湖畔渔村;茫茫太湖,水天相连,波光粼粼,船艇点点,又一番别样的景致。
沿“来鹤亭”东边的石磴,拾级而下,到“断山亭”。亭因建于陡峭的断崖之上而得名。
(断山亭)
亭联“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摘于明代宰相王鏊《归省过太湖》诗中的两句,全诗为:“十年尘土面,一洗向清流。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落霞渔浦晚,斜日桔林秋。信美仍吾土,如何不少留。”
导游告曰,这副对联可以成为一副谜联,上下联各打一个字,各位网友可以猜猜看。当时最快猜出谜底的是思泉的老伴,几乎是导游问完,答案即出。
(仰望“断山亭”)
“一线天”,一处天然岩石裂隙,坡度约50度,最窄处仅一尺。在石隙间用平整石块,嵌出五十三级石阶,称“五十三参”,源于佛教中的“五十三参,参参见佛”。许多景点都有这么个“一线天”,这里并没有多少特色。
(一线天)
附近有一座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年间。比起思泉在安徽黄山歙县游览过的棠樾牌坊群显得太简陋了。究竟是为什么立坊,导游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节孝牌坊)
(本文参考了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