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苏州小园林(三)残粒园

(2008-09-14 07:01:20)
标签:

残粒园

北寺塔

丝绸博物馆

苏州

旅游

分类: 苏沪拾零

据说在鼎盛时期,苏州市内的园林数量多达两百余(有的说以千数),现存的还有六十多处,很想逐一走走。尽管六月份来的时候连续吃了几次闭门羹,但不死心,还想按照“旅游地图”提供的信息“不屈不饶”地走下去,至少可以替那些与笔者又同样想法的“好游者”探探路。

 

吸取上次的教训,行前还是要对想去的园林通过网络作尽可能深入的了解。

 

心里一直有着这样一个问题,苏州现存的古园林中哪一座最小?从网络上查到的答案是“残粒园”,面积只有140多平方米。

 

周末有闲暇,七号台风刚过,尽管入伏,气温还不算太高,尚可出游。按照预先拟定的路线,首先寻找这座袖珍园林。

 

“残粒园”位于人民路旁的装驾桥巷,而非旅游图上标的挨着北寺塔的南部。年初,曾经在北寺塔附近打听过,自然无人知晓。

 

(装驾桥巷)

 

寻访苏州小园林(三)残粒园

 

找到装驾桥巷,从巷头走到巷尾,向多人打听,均不知“残粒园”(也可能笔者福建腔的普通话,与苏州人沟通有困难)。有一处供居民休闲的小公园,一位中年人告曰:巷内开放的就这么个小公园。

 

(小公园)

 

寻访苏州小园林(三)残粒园

 

不死心,沿着门牌一间间查找,看到这栋建筑外形像座园林。

 

寻访苏州小园林(三)残粒园

 

细看它的左侧,一栋破旧的房屋(装驾桥巷34号)门楣上有一块木匾,上书“吴待秋故居”,正是“残粒园”(哦,园名来自李商隐的“红豆啄残鹦鹉粒”)!问住户,说是“就没见它开放过”。至于为何将木匾挂在这里,而非它的正门口,亦无人知道,一位妇女戏言“那得问园林局了”。

 

(“吴待秋故居”木匾)

 

寻访苏州小园林(三)残粒园

 

至于网上对“残粒园”的介绍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录于此,来个“神游”,少些遗憾:

由住宅经圆洞门“锦窠”入园,迎面有湖石峰为屏障。中央建水池,缘岸叠湖石和石矶。沿墙置花台,种桂、蔷薇等花木,壁面亦布满藤萝。园西依山墙叠黄石山,最高处在西北隅,山顶有括苍亭。此亭为园内唯一木建筑,两面临池,一面依住宅山墙,并辟门与楼厅交通。亭内设坐榻、壁柜、博古架和鹅颈椅,而通下部石洞的磴道,宛转穿越坐榻之下。此园平面之紧凑,空间利用之充分,景物比例之恰当,可谓曲尽匠心。

 

从以上的介绍推测,左侧破旧的房屋可能是前园主的住宅,才有“由住宅经圆洞门‘锦窠’入园”之说。这么一来,木匾挂在这里也就说得通了。有意思:就在跟前一墙之隔无法亲历,却在这里挖空心思地考证、推论。

 

离开“残粒园”沿人民路北行,路过“北寺塔”、“苏州丝绸博物馆”,向北寻找“朴园”……

 

来几张“北寺塔”和丝绸博物馆的照片,否则本节的图片太不中看,尤其是成为马路菜场的“装驾桥巷”,有损于美丽的苏州形象。

 

寻访苏州小园林(三)残粒园

 

寻访苏州小园林(三)残粒园

 

寻访苏州小园林(三)残粒园

 

寻访苏州小园林(三)残粒园

 

寻访苏州小园林(三)残粒园

 

寻访苏州小园林(三)残粒园

 

寻访苏州小园林(三)残粒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