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2015-09-24 05:50:16)
标签:

杂谈

法于阴阳 <wbr>和于术数     在《黄帝内经 · 至真要大论》中,黄帝问岐伯:为什么古人能够长命百岁而尽享天年,而今之人年半百而衰?岐伯的回答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可算是把中医,乃至中国文化象数思维的精髓高度概括出来了。
       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法象“,即”象思维“。”象思维“的核心就是”取象比类“,根据”象“同则”理“同的原理,通过“象”来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所谓“和于术数”,就是“和数”,即“数思维”。“数思维”的核心就是“杂群以和”,通过多种事物的数量配比关系达到一种“中和”的状态,从而使得全本不平衡的事物变得“中和”,也就是所谓的”致中和“。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的”象思维“和”数思维“的典型应用就是中药方剂的使用。中医根据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偏胜偏衰之”象“,寒则热之,热则寒之,通过方剂中的药物之“象”去中和人体之”象“。药物之”象“与人体之”象“之所以能中和,靠的就是”取象比类“的”象思维“。比如太阳病用”麻黄汤“,太阳病是阳虚阴胜的”寒象”,而麻黄具有散热的“热象“,正是以热去寒。另外,中医的方剂一般是多味药,即一个方一般由君、臣、佐、使等四类药配比而成。除了不同的方,其君、臣、佐、使的药类不同,四类药的在一个方中的数量也不同,且数量是及其讲究的,多一克太多,少一克不及,数量上有少许差别,其药效就有巨大的差别,其背后的道理就是”数思维“。如果说方剂中君、臣、佐、使的配比是”术“的话,各味要的数量关系就是”数“。至于,何种数量配比关系才能够达到“中和”的效果,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笔者的推测,干支中的刑冲合害、河洛之数应该都蕴含了某种意义,是适用于某种用途的“数”。
      中国文化的“象数思维”由”象思维“和”数思维“组成,两者有各自的作用,又有机联系起来。如果说”象思维“研究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类比性(替代、互补、同气相求),那“数思维”研究的是多种事物之间的配比关系(中和之效),其最终目地是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即以自然之理补人类之理,以后天补先天,应用自然之天造地成为人类的生命生活服务,是典型的“天人之学”。中医如此,风水如此,占卜也是如此。正因为此,要想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就必须精通“象数思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带上阳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