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岛故事之13:抓马山

(2016-09-10 17:21:43)
标签:

日志

民间传说

旅游文化

人文地理

地方风物

分类: 小品闲文

黄岛故事之13:抓马山

                             

                                        杨文闯

 

“抓马山”在黄岛东区辛安街道与红石崖街道的交界地带,“藏马山”在黄岛西区的藏南镇境内,抓马山不大,却跟藏马山一样有名,原因在于两座山的名字都有“马”字,并且都有传说故事,而且还有联系。尤其“抓马山”,原本难成其名,却出了名。

传说有二。

一是春秋时期,在与吴越的对峙中,曾霸气十足的齐国开始衰落,处于弱势。齐宣王派兵在徐山东西两侧设立关隘,抵御敌国进犯。后因战事频繁,遂将水草肥美、人杰地灵的当今台头社区以西台地,选为建立兵营之所,建起一座安陵城池。安陵城西为养马城,圈养了许多战马,平时在徐山以北地区放牧,战时出征。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派庞大舰队北进黄海,攻打齐国。养马城的战马都冲锋到前线,只剩几十匹良马备用,因战事惨烈,需战备马匹开赴战场,守卫将士去马厩牵马,不料头马受惊而不肯臣服,一个将士便用铜鞭驱赶。“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这是古训。铜鞭加身,使其中的五匹骏马怒而腾空,如出海蛟龙,向西南方向飞去,直至原胶南以西的一座山上才驻足,落马的山由此得名“藏马山”。

另有三匹马,绕养马城盘旋三圈,也向西南飞去。它们左蹄一蹬,蹬出一个“台头村”,右蹄一蹬,蹬出一个“西台头村”,而后直奔辛安东南方撞死在山崖上。传说这三匹烈马最后化作三只鸽子,因此人们将那座撞马山叫“鹁鸪山”。其余受惊的马,全部跑到辛安北面的山里,士兵们去抓满山乱跑的马,这就是“抓马山”的来历。

据说,20世纪60年代,台头村曾发掘一根长约60厘米的铜鞭,可惜后来被毁坏,这或多或少给这个神话传说,以一些过往历史的佐证。

二是唐朝大将薛仁贵奉命东征,路经此地,当时天快黑了,下令在辛安一带安营扎寨。忽然,一匹战马脱缰跑上了北山,将士们便跟着上山去追马。最后,在一道山脊边将马抓住了。从此,这座山便得名“抓马山”。那条后来叫“抓马绳”的山脊,至今仍陡峭光滑,自山顶垂到山下。

抓马山历来为兵家必争的弹丸之地,主要是可以作为战场也可以作为后方,囤粮养马,蓄锐练兵。因士兵常在山坳里遛马,有一条山谷被称作晾马谷。马在谷地吃草,水草茂盛,马儿肥壮,也叫壮马谷。当地人通常把洗过的衣服晾晒在屋外的绳子上,就是仿效晾马来的,这样通风干的块。

抓马山以马命名的地方和石头很多,可见与马之缘非同一般。这些形状奇怪的石头,给抓马山凭添了几份神秘。登上“抓马绳”山脊北望,是两道起伏婉转的山梁,环抱着一个山包,似二龙嬉戏;倘若轻纱薄雾缭绕其间,宛若二龙游动,人称“二龙戏珠”,妙不可言。山下的“双龙寨大酒店”,就由此得名。

“抓马绳”北端,有块“烧饼石”。相传,薛仁贵大军在此被敌军围困,兵将又累又饿,就在这时,上山来一个挎竹篮的白发老妪,自称是给军士送干粮的。薛仁贵心想,一个竹篮子能装几个烧饼?够谁吃?不料老妪挨个给士兵分起烧饼,一人一个,一匹马两个。士兵们发现,老妪的竹篮子好像个聚宝盆,里边的烧饼取之不尽。于是,将士们吃饱了肚子,最后打了胜仗。薛仁贵下令,在大军吃烧饼的地方立石,上刻“烧饼石”。距“烧饼石”不远,有块“喇叭石”,其上有鼓形、锣形、喇叭形等各种乐器状的部位,鬼斧神工,惟妙惟肖。若在上面敲击,其音洪亮悠扬;若群击,宛如一曲高亢激昂的交响乐。在浓雾天若遇东南风,“喇叭石”会自动发出鼓乐声。据说当年唐军的那匹战马,也许就因听到这风动石的鼓乐,误以为是出征的号角,脱缰上山奔赴战场的。

石喇叭北端,有一石洞,洞口朝东,约碗口粗,深约丈余。曾有一道士云游至此,倚洞口远眺,崂山便近在眼前。此后,有好奇之人来此瞭望,果然有放大镜的感觉。山下的宋氏家族,认为这是宝地,从村里搬到山上居住,此石被称为“眼石”。

山前的小河边有一块半边露出地面的巨石,形似乌龟,人称“鳖盖石”。其周边旱不缺水,涝不积水。传说,当年“淹洪州,立胶州”时,是一只鳖精来此保住了这方水土,使当地人得以安居乐业。先民就在鳖盖石以北,择地安家立村。至今,村里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可乐石有奇观,喇叭石乐天年,眼儿石可望远,鳖盖石保平安。”

村南有一口井,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井水湛蓝甘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年,村民凿井丈余时,开始出水,继续深挖,水色渐红。此时,从南边来一异人,制止村民不要再挖,村民们不理睬,直挖至三丈有余,泉水猛涨,且为血红色。村民们见状慌了手脚,再寻那人,已不知去向。眼看水要溢出井了,才急忙回填,渐渐地,水位下降又变清了。人们就依此深度,砌成了这口井,井深一丈八尺。传说,抓马山是一条龙,“觅马绳”为龙脊,龙头就位于井底下。

抓马山下是一马平川,远看抓马山,恰似一匹骏马,横卧南北,傲视北方。当地人出门向南、向西、向北都能看到抓马山,同样,居住在山南、山西、山北的村民,抬头看到的就是抓马山。后来修公路,就近取材,抓马山许多石头被放炮开采,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2016年7月8日——8月底完稿。发博无先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