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圈探访朝阳寺
(2015-05-04 20:37:24)
标签:
日志黄岛文史游踪文化 |
分类: 散文 |
前些日子的一个周末,爱好集报的友人李荣成约我和辛安徐福民俗博物馆馆长潘进和探访小珠山南麓的朝阳寺,才弄清早有耳闻的这个千年古寺近在咫尺。荣成说他也是偶然知道这个古寺所在的,已来过多次。据史料载,朝阳寺在大顶之南,石岭子村西,即今灵山卫街道驻地北部不到三公里的黄石圈村,与毛家山隔山相望。
顾名思义,黄石圈地处山岭地带,山上多石,石多呈黄色,黄色的山石环绕山岭四围,故得名。据传,黄石圈由清末苏姓人从灵山卫北门外迁此立村。史上的黄石圈早就闻名于世,因始建在隋末唐初的朝阳寺而声名远播。现如今,深圳地产大鳄万科,在古寺山脚下打造“青岛小镇”再度引人瞩目。我对朝阳寺有点感兴趣,在于它的名字听起来很亮堂,实无特别讲究,因建在向阳山坡上,最早能见到朝阳,所以起名朝阳寺。朝阳寺别名观音庙,又叫天齐庙,据坊间传说,叫天齐庙跟明朝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戚家军曾驻建戍守灵山卫,抗倭寇,固海防,对修葺朝阳寺有功,含纪念戚继光之意。
我们从开城路进入青岛小镇的,上朝阳寺这是必经之路,穿越小镇绕行一段沙土路,翻过一面斜坡,即进入一大片开阔地带,即是此行的目的地。令我颇感意外的是,朝阳寺的遗址基本荡然无存,比我想象的还要沧桑,传说中的朝阳寺还真的成了一个传说。停车的小径边,立着两块石碑,上书“朝阳寺”三个大字,一块是2007年青岛市政府立的,一块是2005年原胶南市政府立的,标志着朝阳寺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沿一条小径往沟壑深处走,走出不远,见一高不盈丈的门洞,里边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的塑像,门楣钉一匾额:观音阁。抬头仰视观音阁的底座,砖缝有些开裂,因年久失修,洞顶随时有塌陷之危。此观音客,据说是朝阳寺的正殿,上世纪初期,主体建筑还较为完整,后因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寇铁蹄的践踏和60年代文革浩劫的毁损,唯我们看到的这部分正面墙壁及拱形的过洞保存完好外,其余全消失殆尽。爬上阁顶,放眼四顾,到处是杂草丛生,残垣断壁,只有十余株高大的云楸树和拔母树,表明这里曾有过兴盛热闹与久远的历史。站在遗址上,很难想象它的过往,不细辩认,很难看出脚下曾是一座辉煌寺院的遗址。但现存的观音阁底座和一眼龙王泉,又让你不得不相信,这里就曾拥有一座宏伟建筑的寺院和旺盛的香火。院内原有三株云楸,三棵银杏,都是数百年古树,树干几人难以合抱,浓荫遮天蔽日。有老辈人流传下来的民谣作证:“唐王重修,不记云楸。”
青岛自古有“东道西佛”之说。“东”指东海岸的崂山,自古崂山是道教名山;“西”指新黄岛境内的大珠山,小珠山,大小珠山自古就多佛寺,迄今延续下来的,近年重建的,有石门寺、菩提寺(原白云寺)、朝阳寺等。这些寺院年岁少则数百年,多则千余年。
杳阅《胶州志》和《灵山卫志》,朝阳寺初建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到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掌印指挥使龚铨等人重修此寺。迄今近1200年的历史。对朝阳寺的地理位置和寺内概貌,《灵山卫志》是这样记述:“朝阳寺,在城西北仙人迹前,去城四里。寺内有泉,为龙泉。泉水西南流数步,汇为池内,自池内穴地流出,奔赴涧下。寺对岸石壁峭立如削,树木阴翳,虽盛暑无炎蒸气。”寺院占地五亩,庙宇祠堂10座,院前有一隆起的山脊,呈东西走向,突兀陡峭,似一长龙卧踞山前。山顶嵯峨处,依次建有王灵宫殿、观音老母庙和尼姑庵塔,独立于山顶或山边,与一涧之隔的北侧七座祠庙遥相呼应。其它建筑如龙王殿——雹叱殿——牛王殿——钟楼等,依次相接,或随山势凸立,或顺地势低凹,或倚立于陡崖峭壁处,雄伟而壮观,肃穆而庄重。涧内巨石峥嵘,峰峦叠翠,树木参天,浓荫茂密,山泉叮咚,流水潺潺,两山之间有一座石板桥,立于涧上,是连接前山与后庙的通道。建筑多用青砖青瓦,殿台楼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多佛众神,神态各异,喜怒哀乐、栩栩如生。他们有男有女,或老或少,主管一方百姓或某项事务,各司其职,各有香火。这些早已不复存在,断壁残垣湮灭在萋萋荒草里,唯龙王殿前的一眼龙王泉还在,其前七八米踞于涧旁的观音阁,阁上有碑铭:“明崇祯四年建”,是唯一可见的遗存。据说龙王泉,为一泓天然泉,水深米许,宽不足米,享誉胶州第一泉。泉外有两片水湾,皆为泉水溢满,四季不断。泉水冬冒热气,夏生微寒,水质甘甜,冬暖夏凉。泉中有一族长冠子的鳝鱼(形状似蛇,身体呈白色略有黑斑),遇下雨阴天,鳝鱼们就三三两两从泉中顺沟露脊游向水湾,再由看庙人用笊篱捞出送回泉内。当地有民谚:“白龙(白鳝)出泉,天将下雨。”龙王泉还在,水湾还在,只是水源枯竭了,有微量的滴水涵养着龙王泉。
天旱祈雨,乃朝阳寺较为隆重的一项祭祀仪式。每遇大旱,周边十里八乡的百姓云集至此,在龙王殿前设立祭坛,供三牲,燃香烛,叩大礼,念祷词。天降了甘霖,人们鸣锣击鼓,燃放鞭炮,以谢龙恩。朝阳寺每年还有两次盛大的庙会,一是农历四月初八,樱桃裂嘴的时候;再是十月十五,秋粮入仓之后。来寺进香的、求愿的、赶会的、听戏的、凑热闹的,使山路日夜人流如织,车辆驴子往来穿梭。天长日久,通往寺院的小路便轧成一条大道。春秋时节漫山遍沟的桃花、梨花、苹果花、菊花,织成一幅灿若云霞的帷幔,清香微醺中,俨然一处避世的桃花源,也让人生发悠悠怀古之情。
朝阳寺清幽淡寂,泉水渺然,香火旺盛,也迎来许多文人墨客,参禅拜谒,光临游览,挥毫题词。如明朝苏浚的《秋日宿朝阳寺》:禅室萧然睡未浓,一窗残月尚溶溶。慈航不渡风尘客,秋色偏沾雨露重。自许闲身成半偈,谁移宝塔映孤松。朝来欲借传灯读,枕上敲诗待晓钟。还是苏浚的《朝阳寺龙泉》:龙泉清彻底,可鉴白云飞。浴手尘襟爽,煎茶世味希。莫令侵草径,可印绕松扉。还汲一瓶去,与予心不违。如明朝苏潜修的《朝阳寺观梅》:古殿春回欲放梅,冲寒向日傍檐开。影移池畔水清浅,馥馥香风扑面来。如清朝范德寿的《同友毕象先苏黄西焦七来游朝阳寺》:选胜入招提,高楸覆殿低。潮音来海右,仙梵渡峰西。文壁僧堪面,清泉龙许栖。悠悠浮世意,对此叹醯鸡。如李鸣谦题诗云:石上观诗剥绿苔,涧南有寺一桥开。游人行到云生处,疑是龙蛇出地来。
听说黄石圈村有个老人叫石守芹,已八十多岁高龄,身壮体健。他是唯一在世的朝阳寺看庙人,17岁起便在寺中做饭。祖辈五代居寺内,专门供奉佛事,看庙护院,被人称为看庙世家。解放后,老人一家九口才陆续从寺里搬到山下村子居住。遗憾无缘得见老人一面。
黄石圈村的旅游资源条件好,听说已申报了青岛市第三批市级森林公园,旅游项目得到发改局立项和市旅游局批复,拟与小珠山度假区和月里涧游览区连片,与琅琊台风景区、大珠山游览区、灵山岛旅游区有机整合,融入青岛旅游大格局。主要开发朝阳寺风景名胜、老年社区、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区、石岭子休闲度假民俗村、宾馆服务功能区、旧村改造住宅区等。以期把荒山变成花果山、游乐园,把沟壑建成蓄水塘库,把山体林地建成森林公园,把岭地建成农业生态观光园,让小珠山南麓的郊野披上盛装。
这里,与在水一方“先日而曙,若有灵焉”的灵山岛隔海相望;山下五里,即历史上曾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的海防重镇灵山卫。一座新建的朝阳寺,在遗址的更高处已对外开放,香火很旺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将在不久,会是开城路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