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痴人韩效友
杨文闯
在韩老面前,我是小字辈。
好在我们是博友,触网结缘。当时斗胆索字,我未弄清他的身份,在此谢罪。
我开博晚,但不少博客令我喜欢。韩老算是其中的一个。
一月多前,名为“竹园痴人”的博友来访,给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记得是9月15日,他给我题赠了一首七绝的诗:
竹园网上遇知音,
喜读先生八斗文;
一棵文坛高节竹,
清香风润博中人。
八斗文,高节竹,显然过誉了,对我这棵三秦小竹是承载不起的,但先生的错爱、诚挚,让我十分感动。犹豫三天,即9月18日,我把他的这首赠诗,发到了我的博客上,没有标榜自己的意思,就是珍重博文友情,存档备忘。见先生乃书法家,斗胆发一纸条,请他把赠诗写幅字送我珍藏存念。先生回话说他一般不与人笔墨往来,但对我的要求他可以破例,让我等上一些时日,待他身体状态好时就写了寄我。
我从小喜欢竹子,是从心里的那种喜欢。我老屋的门前,就是一片竹林,因为老屋盖在一座高高的山脚下,地基是人力挖山挖掘出来的,屋檐紧挨着山坡,从房顶就可遁身密林。记忆中,房后的青冈林又大又密,是祖上一辈人一辈人传导下来的。听我故去的爷爷说,旧社会为了躲避匪祸,这样盖房子为的就是能钻山林脱身逃命,屋基就选得靠山跟近。由于宅基离山近,老屋门前狭窄,地势又偏低,门前就又垒起了一道高高的石坎,以堆土扩大场院,便于打小麦和大豆,晾晒玉米、稻谷等。出门即是石坎,石坎下是一块平坦的小盆地,偌大的一园竹林就在门前,竹子成林,个子疯长,就把我家掩蔽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了,从远处是很难看到杨家大院的。
我与竹子的情结,也与吃水有关。山里人吃水通常吃的是井水,井边通常有一棵古老的大树,挡阳蓄水,而且树根能净化水土,保持井水清洁,我家门前的竹林里,有一眼水井,水质清冽,四季涌现,至今我都想不通水源来自那里,但经年有水。就是这眼水,养活了杨家五十余口人。从我八九岁起,就从这眼井里取水,先是和弟弟抬一桶水,当时还挑不起一担水,个头和水桶与扁担也不相称,后来能挑动半担水,再后来就挑满担水了,直到我18岁离家外出,才离开了扁担和竹林。那时并不觉得累,感到可以替父母分担一点生活的压力,放学回来见水缸里没了水,不用奶奶或母亲使唤,也不论天晴下雨,就去挑了。由于路是上坡,一担水沉六七十斤,中途换肩要歇气,每每歇气就躺在竹林里,躺几分钟。十几年下来,天天跟竹林相厮守,对竹子就有了很深的感情。为此,在离家时间久了后,我写过许多有关竹子的散文,有的在报刊上发表了,有的收到我的散文集《一竹斋语》中。现在,我和老家的竹林是愈来愈远了,念竹的乡情就愈来愈浓,写竹的诗绪也就愈演愈烈,在文字生涯和孤旅中,就给自己起了笔名:一竹,也给自己的书房起了“一竹斋”。
当我开博后,对博名带竹字的,就有一种特别的亲近。凡见来访者,就连忙回访,细赏博文,或读诗文,或观书画,若遇心仪喜欢的,就邀请加为好友。现在博上就有几位,如竹影轩、兰竹斋、七闲阁主、禾鹿斋等。
四天前,我突然收到来自潍坊的一封挂号信,说是突然也不突然。两天前,竹园痴人已问过我了,说他的涂鸦已寄出。难道这信就是吗?待启封,果真是一幅斗方书法,正是竹园痴人的赐墨,内附一短信:
杨文闯先生:
你好。迟复为欠。寄上拙作一件,请晒正。
如先生所说,若能给博客写点点评文字,则甚喜和不胜感激。
顺颂
艺安
博友:韩效友
2009年10月20日
接韩老的赐墨,我立即就着手,但有点不知从何下笔了。
我也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算是盟友,不过,他乃师长。
竹园痴人,本名韩效友,字友竹,号墨石,斋号友竹草堂。1939年出生,山东潍坊人,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风筝都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潍坊市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潍坊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作品先后获过不少的奖。1991年获全国农机系统书法大展二等奖;1999年获“爱我中华——书法艺术世纪大展”一等奖;2002年获全国“三立杯”书画大赛金奖;2004年获“王铎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6年入选《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年展;2007年书法作品入选由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全国老年书画展”、楹联书法入编由中国楹联艺术家协会主编的《联墨百家》一书。
两年前的《潍坊晚报》使用的报名,就是1993年他在该报征集报头题字中,力拨头筹被选中的,尽管现在改用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的题字,但韩效友在潍坊人的记忆中,因为十多年的读报史,其记忆是挥之不去的。他的书论《浅说书法教学》曾获特等奖,诗词曾获环宇杯诗词大赛金奖。书法作品还被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书法家汉英词典》、《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山东当代书法家辞典》、《2001年名家春联精选》、《中华经典诗篇》等书。并有书作勒石于“中国三清山”等碑林。另著有《临池浅咏》、《闲吟集》等诗词、书法集。
诗文唱和,从古至今。我无意间看到一个叫“墨痴学之”的博友,针对韩效友先生的自撰联和自书法的“楹天楹地乾坤大 联古联今日月长”,感叹其好联好字,赠七绝一首。敬录于此:读竹园痴人《楹联书法》:
联自云竹楹闪亮,
句出效友誉草堂。
痴人书作鸢都展,
情满竹园日月长。
该诗每句的首字合起来是诗眼“联句痴情”,诗中还嵌入“云竹草堂”、“竹园痴人”,可谓匠心独运。
“楹天楹地乾坤大;联古联今日月长。”是韩老祝贺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时撰书的,我在他的博客上看过,并转载到他赠我的诗作之后。
说起潍坊,人们自然就想起“鸢都”,潍坊作为世界风筝之都,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四月中旬举办一届。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每年吸引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游人前来参加风筝盛会。
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名人灿若星辰,多达百余人。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潍坊就占两个——徐干和孔融。北宋画家张择端,以其《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与夫人、著名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多年寓居青州,一部《金石录》,名冠齐鲁。明代散曲家冯惟敏,著有《海浮山堂词稿》和《山堂辑稿》,其风格爽朗,题材广泛,深受欢迎。清代内阁大学士、书法家刘墉,清末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著有《十钟山房印举》等专著30多部。陈介祺对潍坊嵌银、仿古铜、铸铜印、拓片等民间工艺品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我的书友、青岛开发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丁原平就收藏有陈介祺的手札,让我看过,蝇头小楷,笔走龙蛇。还有原籍他乡,曾在潍坊为管做事的历史名人也不少,如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北宋宰相寇准、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著名宰相刘墉等。近现代的著名文学家王统照、崔嵬、臧克家、王愿坚、王大化等。他们的杰出成就,让世人瞩目,也让潍坊荣耀千秋。苏轼的名篇《超然台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00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就诞生于这片神奇的土地。郑板桥以为官清廉和诗书画“三绝”,至今为世人称颂。人称大清国第一才子的“刘罗锅”,更是家喻户晓,其书法、绘画,开清代一派。
由此看来,韩效友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潍坊人,其书法、诗词、楹联,受雄厚人文遗风的浸润,骨子里蕴藏着创造的精神,血管里涌动着创作的冲动和激情,也就不难理解了。他用他手中的笔,展示了一个潍坊人的艺术魅力,自然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对于韩老,我知之甚少,对其人,对其书,对其诗,对其联,不敢贸然评头论足说长道短。而迈入古稀门槛的韩老,还肩任着诸多的社会职务,可见他对文艺事业的支持热情丝毫未减。
我从他的联句“玉经细琢方成器;书到破残始有香。”“有志不随流水转,无才偏向古风求。”看出他的博采众家之长,以及他的艺术审美和价值选择。
我以为,韩先生的书法具有大众审美情趣,独到而不独特,创造而不生造,雅俗共赏。他的书法布局精巧,采用藏锋、变笔、象形等手法,古朴而又苍劲,清雅而见秀美,不仅保持了亲切平和之风格,也显示出其宏深的美学追求和高旷的艺术品位!
书法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何其难哉。不管别人怎么评价,韩老异常坚定地走着自我认定的艺术道路。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在勤勉自励和追求真善美的艺术探索之中,始终保持着艺术家可贵的良心和爱憎分明的性格。他把他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对书法艺术独到的见解融会到了一起,那潜藏在血管中的激情和着时代的气息,一齐涌到他的毫端。精细的布局、美妙的章法、灵巧的用笔、流淌的诗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一个书法名家的才华和功力!
我依稀听见先生对我说:“我喜欢和文人交往,我们这种友谊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
他的豁达和无私,他的高风和亮节,让我由衷地敬佩。
2009年10月28日于一竹斋
韩效友先生题赠博主墨迹
杨同玉摄影
韩效友在写字
韩效友书法欣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