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质疑韩寒事件由最初的麦田的《人造韩寒》到方舟子对于韩寒的种种质疑,事情变得越来越有意思,在引发许多人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人尤其是写作者危机感。作家慕容雪村将这种危机定义为“韩寒困境”,即写作者无法自证文字是自己创作出来的。韩寒自己也在几次辩论后表示自己的无奈,最后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创举:将作品草稿印刷出书,可是这样依旧无法证明这些文字是出自于他的智慧和大脑。
在韩寒宣布退出争论的时候,作为名号响当当的“打假斗士”的方舟子依旧不屈不挠地进行着他的挖掘工作,进行着各种的论证和分析。一直追溯到韩寒最初的文字,发展到对于17岁的少年可以读怎样的书、写怎样文字的论证,甚至是写作者该有怎样的风格,怎样的叙述等。我一直关注这件事情的进展,直至这里终于感受到了乏味,不是说质疑没有道理,而是觉得这样的质疑相当乏味。
韩寒最初的文字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如此老练的文笔,犀利精辟的论述竟出自一个少年之手,韩寒也因为此受到公众的关注,成为畅销书作者,公共意见领袖。到头来使其成为传奇的这些东西却成了质疑的对象,这不关怎么说都是一件滑稽的事情。尽管有很多人在为韩寒辩论,进行各种理智客观科学的分析论证,仍然有人相信这样的质疑。其实网络就是这样,一个观点无论多么荒谬滑稽,总有一群人会相信它,支持它——哪怕他们自己心里其实并不一定会这样想。更可况提出这样观点的是一个公众人物,被称为“打假斗士”的方舟子,所以不管韩寒怎样地辩护,到头来总有那么一群人表示不爽,依旧会持着怀疑的精神将斗争进行到底。
正所谓的“韩寒困境”就这样形成了。作为一个写作者,无论是谁,面对这样的质疑都将百口莫辩,你可以说蒋方舟的文字是方舟子写的,因为两个人名字极像;你也可以说王小山的文字是团队创作,因为一般人不可能有那么万能;你甚至可以说贾平凹的文字是找人代写的,因为他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管怎么样,只要用上方舟子老师论证韩寒作品的这一套方法,那就无敌于天下了,任何写作者都将成为手下败将。这样一来写作者就应该人人自危了,说不定哪天得罪了人,就会一不小心成为人造的,而不是爹妈生的。
钱钟书先生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就觉得很好的,何必一定要去见一下这只下蛋的鸡呢?”,同样的道理,且不说能否自证的问题,那些质疑者质疑韩寒的目的又何在呢?在我自己看来,一直比较欣赏韩寒,包括他特立独行的处事方式和他的洗礼睿智的文字,这与他其他方面的东西无关,你可以认为他欺骗了你,但是那些文字的确就在那里,你写不出来,我也写不出来。你看到了它们,然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的思想接受了一些冲击,有了一些改变,拥有了这些,难道不是很好么?至于这颗蛋是哪只鸡下的,还会那样重要吗?至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能有什么养的文学修养,能写一些什么样的文章,恰逢最近看了村上春树先生的书《海边的卡夫卡》,里面讲述的就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的故事。当然这是文学创作,可是现实中有许多少年成名的作家我们是不可否认的。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很多的时候不是不可能,只是在一些人的眼中永远不可能,仅此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