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会了我们什么?(一)
前言:曾经有一本书在一段时间里在大学校园风靡一时,名号很响亮——《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不过很遗憾,对于这样的求学圣经我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了一个大致。虽然如此,但大致的意思我却懂,书本对于大学生遇见的各种问题进行一一分析,各个击破。现在,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还未经历的也在接踵而来,好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四周都是一堵堵的墙……面对一切,只觉心中有一千种疑问、一千种思考,汇聚到一起就是一个问题——大学教会了我们什么?
这是个很长很复杂的话题,那么我们就慢慢道来,最终我希望能写成一个系列,今天先从第一个观点说起。
大学生的骄傲在哪里?
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认为大学本科毕业生还不如专科技校毕业生,甚至连那些没上过学的人也不如,因为很多时候毕业等于失业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本科生缺乏实践能力而空有理论,而专科生则善于实践,所以比不上专科生这种现象还真不少。
今天与一位要好的朋友座谈,她是初中毕业就出外打工,现在在北京一家大酒店工作,收入不菲,远非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可以企及。她告诉我她起初只做服务员,后来干了两年有了经验,就开始干营销方面的工作,拉来了客户就有了收入,而且工作很容易上手,很轻松、收入也还可以。
说到学历,她说幸好当初没上学,不然现在估计还在学校里花大人的钱呢,现在起码工作还可以,要说工作一些正规院校毕业的营销方面的本科生还不一定能比她干得好。她说她打算再干一段时间就自己开店,自己创业。
朋友的阐述又让我想到了一个困惑很久的疑问:上大学有用吗?看到身边的好多人都是中途辍学然后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一样过得很好,而我们求了十几年的学,现在还在这里,未来却还不知道在哪里。有时候甚至还在思维里想着自己如果也出去那么现在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想到最后还是到不明白,所以一直是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悖论来看待的。
但最后还是想清楚了,其实答案很肯定,这种想法很愚蠢。他们自有他们的光鲜,而大学生却自有大学生的骄傲,谁能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尽管大学有时也出蠢材,但大学终究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这才是根本。
那么大学生的骄傲又在哪里呢?
一般来说,学专科的(也包括一些培训学校)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比如你是搞汽修的,学校会安排你去南方某个汽修厂、月薪一千多,你的工作就搞定了。在外打工的人在一个地方混个三五年,混熟了、认识了几个熟人,一份稳定的工作肯定没问题,勤奋点还能再涨点工资,那么一切就十分美好了。
但是倘若再想想,如果有一天这个汽修工作因为某种原因干不成了,或者说熟人在那维持的工作也不行了,那么你去哪呢?再找个熟人,然后再用三五年去混个脸熟,青春又有几个三五年呢?或者说你这份工作一直干着,等到有一天干不动了,还能去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只掌握一门手艺或者只有一种选择的人生存的空间很狭小,只要这社会稍微一紧缩,你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本科生在大学学的什么,没几个人很清楚吧。到最后往往是专业课也不行,其他的什么手艺也没有,空有一肚子的理论,却没有实践的能力。但是你别忘了,我们还有青春,经验没有可以积累,总有一天一切都会熟悉起来,工作也会越来越顺手。有一天不干这个了,我们一样可以干别的,因为我们有知识,我们借助它可以学到我们想要学到的东西。知识就是财富,而且是无形的财富,就像埋在废墟里的金子,总有一天会被发现,总有一天会闪光。
还有,在学校学到的不一全是知识,要说知识不在学校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学获得。因为有一些东西是在知识之外的,比如道德涵养。一个人的涵养是随着周围的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为什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呢,就是这个道理。在社会上生存我们必须掌握的两项技能:一是为人,而是处事。处事很重要,干好了工作才能让人行信你,但是为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涵养的人,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才能吸引别人注视的眼光,才能把自己的光芒散发的更加耀眼。
不是说没上大学的就不懂为人处事,他们不光懂处事之道,更深谙处世之道,但是“为人”就未必做得好,前边提到了人格魅力,这个不是轻易就能学得来的,你不得不承认。
说到这里,我便觉得我该庆幸我当初选择将上学进行到底了,我想那些曾经想过大学无用的人也该把自己陈旧的思想抛到太平洋里去了,因为我们要相信,我们就是生活的中心,我们是富有者,我们其实可以很骄傲。
莫写大学系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