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扩建实是“精神破灭”法
文/莫默
导读:在中青报上看到了一则报道,谈论的是大学氛围与大学精神的关系,身处大学之中,于此也是深有感受,于是就从自己的角度来谈一下大学之大。
每年九月分,都会有一批人进入自己或喜欢或不喜欢的大学,对于不同的校园环境。不同的校园氛围,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人庆幸进入了理想的校园,有的人则是感慨命运之不公等等。
想当年我也是这么带着遗憾进入大学的,认为校园太小,宿舍太差,食堂太烂,老师还不够出名等等,经过了一年的适应之后终于明白了抱怨是无济于事的,接受现实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不光是我,其他的许多人也都有如此的抱怨,甚至一些身处名校的同学也在为自己没有进入理想中的大学而哀叹。仔细想想,当时的评价大多不外乎于这几个反方面:学校名气、校园大小、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就业前途、美女帅哥……等等一系列。现在再回想一下,大学都已经过了大半了,无论什么学校,能够适应的早已适应了,已经找到自己的位置了,不适应的还是不适应,还是在继续抱怨着。那么大学之大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大学是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发展教育的地方,关于教育的条件,我们常简单地概括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就像是一台计算机一样。硬件即我们所说的环境、设备、条件等可以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东西。条件好了好了固然好,可以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气氛,也能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促使人上进。通常比较好的名校都有国家资助,办学条件都是一流的,设备齐全,条件一流,这也成了吸引众多莘莘学子的一件法宝。
软件即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术氛围、文化氛围、说远点包括学风个精神面貌等等,我习惯称之为大学精神。这一点对于大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大学毕竟是传播文化的地方,大学精神很重要。一个学校只要有钱,一两年内就可以改进设施,创造环境。但是精神却是不可在短期内塑造的,它是一代代人沿袭下来,是历经岁月的积淀最终形成的。大学之大,其实质不在于广校园大小、环境好坏这些物质层面,而在于其精神层面。
我所在的西安这座城市大学遍布于各个角落,被誉为“大学城”,而在这个大学城里还有若干个小的大学城。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大学也在迅速膨胀,各个高校都在城市及周边地区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圈地运动”,大部分本科院校都有两个以上的校区,有的甚至更多、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新校区的出现,是大学为了迎合教育发展以及配合学校不断扩大的教育规模而做出的决策,这样做的结果是把一个学校人为地化成了几个部分,一个学校实际上被摇身一变成了好几个。
前些日子去南郊大学城附近做兼职,看到一群高楼中间的一片空地,长满了野草,周围围着精美的篱墙,后来知道了这是一所学校,这是学校的“占地XX亩”中的一部分,矗在这里亟待修建。在一些校园里行走,不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很多的,尤其是郊区一些地价较低的地方,大学扩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现在不光是西安,全国各地都一样,许多的院校在一个城市里都有几个校区,有的校区甚至都修到其他的城市里去了。
一般情况新生都住在新校区里,高年级的则住在老校区里,新校区地方大、条件好,但是往往都比较偏僻,位于城市的周边和郊区,除了老师和学校领导以外,一般的学生和老校区几乎联系不大。这样一来,新生必然是呆在学校不能乱跑的,而且还没有学长学姐可以传授经验给他们,大学生活就要全靠自己来摸索了。生活可以自己摸索,自己适应,而大学精神却是不可摸索创造的,这是要靠一代代人来创造传承的。这样一来,新生们便只能是陷入盲目与摸索之中了,没有氛围的大学,只有寂寞的楼群和冷清的花木,就像冷艳带刺花朵一样,可观却不可玩。
还有的学校校区是按专业划分的,这样一来势必造会出现文科偏向或者理科偏向,一个校园里全是文科专业或者全是理科专业都是不正常的。文科的学生能够活跃气氛,营造大学精神氛围,拓宽大学精神的宽度。理科学生能够增强大学的学术氛围,增强大学精神的深度。教育要健康发展,就应该文理兼顾,相互配合发展,这样才有文化氛围,学术氛围,这样大学精神才可彰显、大学的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才可传承。
大学的扩建,新校区的建立更新了大学的硬件设施,提高了办学条件,这是没有错的,物质上的进步能够体现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原来的大学地方都有限,条件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步伐,城市里也缺乏可发展的空间,于是只好圈地修建新校区,这样才能使得教育资源最大化。可是这样的一扩大却将大学精神击得粉碎。原有的大学氛围被四处分散的校区所打破,好多人上了大学一年或者两年过去了却还为看到它和高中的区别,只是课少了许多,老师也不怎么检查作业,没有有固定的同桌……其实想想这是很可悲的事情,看到了大学的外在的大,却体会不到它内在的大,就好比小鱼缸里的鱼为终于得到了巨大的空间而庆幸,却发现这空间还只是在一个更大的鱼缸里一样,大学应当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大海,而不是那个更大的鱼缸。
大学是接受教育的地方,其实更准确地来说应该是学习的地方,大学的学习在于自我学习,校区的划分,课程都不会变,老师也不会变,但是却少了自我学习的气氛,即便气氛可以培养,习惯可以养成,但是大学的那种内在精神却是不可重设,也不可培养的。如果这一点不能很好地解决的话,那么大学的扩建必然会导致精神的破灭,那么扩建工程也就成了促使“精神破灭”之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