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昨天夜里奋斗到两点多,熬着眼看完了《那年有过多少事》的书稿,当然在一本书与读者见面之前就先一睹为快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心里难免有点小兴奋,兴奋之余还是要说几句关于这本书的话。
本来是不该说的,也是不想说的,但是友人的初作,或许是需要评论的吧!我也就索性自恋一下,认为自己这叫见解,或者就是读后感吧!
开始看的时候就感觉像以前写的那本一样,在网上可以看到的,叫《青春不流淌》,故事写得颇似记流水账,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描述,简单的人和微妙的感觉。以及那些不变调的青春。
这本书的开始也是有这样的特点的,只是我们的大作家在语言反面的娴熟程度已经可以让人瞠目结舌刮目相看了,语言很幽默,而且是一种很成熟的幽默,一种没有为了幽默而幽默的幽默,可以说是作者在语言驾驭方面的巨大进步吧!
但是故事方面还是难以脱掉现实的外衣,总是包裹在现实的影子里面,因从,好多场景的描述给人的感觉是很细腻很具体,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有点累赘的感觉。这就好比好多人都崇尚朦胧美,而你却把你的艺术剥光了摆在观赏者面前一样,直白的感觉扼杀了人的一切想象,所以再精彩的故事也难以在读者心中达到升华。
但是看完了后边的故事,我又要赞叹了,这次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是作者设悬念的技巧。
看完了整篇故事,我以为最大的成功在于结尾的那个悬念,用的好的,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能升华作者最初的主题意愿吧!青春就是那样荒诞无稽的,不会循规蹈矩,所以一切的意料之外都是在情理之中的,那么,谁又能说这样的结局不是最好的呢?
可以假设几种类似的结局,比如说悔悟,比如说圆满,比如说分离,比如说…可是这样的结局都显得有点拘谨,有点太平常,而这样的结局却恰恰是读者心中所津津乐道的。所以说,任何假设都是徒劳的,因为作者在这里,作者就是作者,我们可以感受可以品评,但作者永远是作者。
另外还有就是张天波之谜,也是一个大的悬念,给了故事更多的耐人寻味的色彩,是一起玩都不那么空洞了。就好比是在死寂的冬的萧瑟里,忽然间看到了一片春之绿色,难免会让人喜出望外的,就像作者说的,上帝在关上所有的门的时候,还不会忘了为我们开一扇窗的,而这扇窗就开得很成功,让人看到了鲜活,看到了光明。还有一处写的是雪之梦就是方雪,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如若不是,那才会使人大失所望。事实是作者没有让人失望,而且还给了人惊喜,那就是老K的那段往事,解释了前面的一切凌乱的场景,把一切都串起来了。就像是一个大竹筐,拾起了所有的碎片,阐释了一切先前让读者感觉厌倦无趣味的东西,使故事重新鲜活起来。
可是,我不是一般的读者,我没有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上。
一个成功的故事一定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故事里,作者似乎也交代清楚了,似乎又什么都没说清楚。因为言者无心绝不代表听者就无意,故事里涉及的人涉及的事好多都是鲜活在故事之外的,她(他)们也都在看故事,品故事,体味故事。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话,那么这本书肯定有不一样的“哈姆雷特”了,或许有人会在故事之外笑,有人会在故事之外哭。这些是肯定的,作者在写作伊始肯定也想到过的。
很佩服作者敢于撕破青春面孔的勇气,也敬佩作者敢于做好面对压力的准备。作品的负面影响肯定会有的,而且会源源不断的,所以作者又要很辛苦地去面临和承受了。诚然,敢于撕破青春是一种勇气,就像作者一个想法一张票就能做出的伟大的决定一样,是不得不让人敬佩和向往的。现实中,人们或许早已被青春的伪装遮掩的透不过起来了,所以在这里可以感受深呼吸,体味新鲜。
可是,
青春的面具撕破后面临的会是什么呢?
如果故事不是荒诞和虚构的,那么会在面具撕破后留下伤痕的就不止一二了,而且伤口或许很浅,抑或很深,或许能在故事之外很快地愈合,或许就是永久的殇了。因为每一个怀揣回忆、梦想和幻想的人都如脆弱的水做的精灵,如果回忆不小心被打破了,梦想也遥不可及的时候,那么就只剩下幻想了,这幻想单独居住在心的伊甸园里,可是如果这幻想也被打破,或是被宣判死期,那么剩下的还有什么呢?
回忆?梦想?幻想?
每个人都在玩呢吧,每个人都能看到别人弄脏了鞋子、衣服,可就是看不见自己。但或许有的人是看到了自己的衣服脏了、鞋子破了,却不曾看到别人的衣服鞋子,甚至连梦都破了。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这是多少人的理想呢?
那么,那年究竟有过多少事呢?
(这是已经写了好多日子的文字了,只因看到了友人的一本书,叫《那年有过多少事》,书中写下了青春,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因此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