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山里北海观音寺遗址旧地重游(转载)

(2015-09-24 06:45:20)
标签:

旅游

文化

历史

健康

情感

原作者:“外婆的最爱”

返校前的那几天,在家闲着没事,一个人接连爬了好几天山,也拍了不少照片。说来惭愧,如今回到学校已经20多天了,爬山拍的那些照片却一直尘封在电脑里,一直懒得去整理发上来。这周末论文答辩,PPT还没做好,现在再不整理一下,还不知要拖到啥时候了。

连云港是一座山海相拥的城市,有大小山峰214座,其中市区内的云台山有大小山峰155座,由5条山脉组成,从西南向东北依次为:第一条为锦屏山,有马耳峰、白虎山、孔望山等21座山峰;第二条为前云台山,又称南云台山,有玉女峰、香炉顶等74座山峰,花果山就在其间;第三条为中云台山,有华盖山、溪云山等13座山峰;第四条为后云台山,又称北云台山,有大桅尖、二桅尖等47座山峰,连云港港口便在山北;第五条为东西连岛,有桅尖山等两座山峰,现仍在海中,是港口的屏障。

由于山势呈西南向东北的走向,以致连云港基本属于带状城市布局,港城大道是该带状城市的主干道,我家便住在该城市带的正中间位置、港城大道边上、花果山北麓——朝阳。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连云港人,从小便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因此爬山成了我从小就有的爱好。前、中、后云台山到处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尤其是前云台山(南云台山),由于家就在前云台山的山脚下,对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如数家珍般的熟悉。

云台山历来就是风景名胜之处,有明代顾乾的云台三十六景,清代黄申瑾的二十四景。关于云台山的历代称谓,根据清·乾隆崔应阶《云台山志》和唐仲冕《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云台山称为郁州山,根据《杜氏通典》,其中东魏武定年间也有称其为郁欎山的;根据《王存九域志》记载,宋朝时称其为苍梧山;直到明朝后期隆庆年间,依然称为苍梧山,到了万历年间,才有云台山之名,还有云台山最高峰清风顶一名,皆始于万历年间(《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第十一》),从此,云台山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铺垫似乎长了些,现在切入正题。北海观音寺遗址,位于花果山雷达气象站东北侧几百米处的一座山崖下,该山崖海拔至少550米以上,崖面平均高30米左右,面北,西南至东北走向,绵延二百多米长。清·道光《云台新志》原文记载如下:“观音寺,陈州志一名倒坐崖,在清风顶之后,面北,俗称为北海观音寺,白莺紫竹常现云中。开山僧无相立山崖一石上,三年,脚痕深寸许,旁生菩提树一株,今名其石曰立禅石。接其传者果庆、果满戒律勤苦,其徒常数百人。顺治十八年裁海后,此地亦废。康熙十六年,复云台为内地,有山阳行僧兰盂募资重修。”

北海观音寺,亦称东海倒坐崖、后顶、“大崭脚”。北海观音寺,顾名思义,寺内供奉有观世音,因为白莺和紫竹都是观音身边的吉祥物,所以信徒在此处建立大士禅院,供奉观音;之所以叫“倒坐崖”,主要是相对普陀山的南海观音而言的,一般观音是坐北朝南,而北海观音由于“倚崖构殿”,崖面面北,因此此处当年的观音是坐南朝北,与普陀山的南海观音是“背靠背”而坐;“后顶”是相对“前顶”而言的,“后顶”即“金牛顶”,“前顶”即“清风顶”。清·道光谢元淮《云台新志》记载:“前顶向南有沙堤、盐市、村舍、田庐,水面尚小。后顶则向北,极目大洋,茫茫天水相接,早潮晚汐,空阔无际”。

PS1:实际上北海观音寺也供奉着代表道教文化的三元大帝像,为了研究北海观音寺到底是怎么荒废的,最近有时间再单独发帖来讨论。

从雷达气象站沿着东北方向到北海观音寺的这一片崖顶就是史料中所谓的金牛顶。之所以叫“金牛顶”,清·乾隆崔应阶《云台山志》原文是这样说的:“金牛顶,在清风顶后,俗呼为后顶,有金牛洞,一名二仙洞,相传金牛二师修行于此。”清风顶,原名青峰顶,据明·顾乾《云台山志》记载:“明成化乙丑有鲁府王孙,落发为僧,持钵于此,爱其山水幽峻,可以棲禅,因募资重建,师号清风,久而远以清风名顶。”

PS2:个人认为金牛顶很可能就是清风顶,有关于此的讨论,也打算最近有时间再单独发帖讨论之。

一般来说,“前顶”广义地指现在的花果山自九龙桥到玉女峰轴线一带的寺庙群;而“后顶”主要指包括北海观音寺在内的以及海曙楼、吕祖庵(纯阳院)、真武殿、金佛塔(在金牛顶西巅)等寺庙群。在我们当地民间,后顶特指北海观音寺。“大崭脚”可以说是一个纯粹得不能再纯的俗称,在我们连云港方言里,“崭脚”就是地基的意思,由于北海观音寺遗址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那座由巨石垒砌而成的、高达二十多米的地基,所以在我们当地,“大崭脚”俨然成了北海观音寺的LOGO。在我们当地,一般都以“后顶”或“大崭脚”相称,若是提起北海观音寺,估计没人能知道其实说的就是他们熟知的“后顶”、“大崭脚”。其实我也是从先知道“后顶”、“大崭脚”,后知道北海观音寺过来的。

为了记述方便以及贴近我们当地称呼习惯,以下还是改用当地百姓熟悉的“后顶”一名相称吧。

对于从小就酷爱爬山的我,后顶一直是我心里深处最神秘的一个地方。很小的时候,就总听到大人们经常提到后顶,那时对后顶只是有个大概的印象,只知道它是深山里废弃的一座庙宇。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后顶的兴趣也随着增长,于是就经常追问老人们有关后顶的传说。听到最多的就是“倒了后顶修前顶”,那么是怎么倒了的?倾倒与何年?就算倒了,那么为什么放弃重修,却选择了修前顶?这些谜团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也一直没有找到可以信服的答案。翻遍地方志,对于怎么倒了的,倒与何年,没有找到半丁点儿的记载。说到这,这个疑问我想暂时放一放,因为前面PS1说了,这两天有时间再新发一个帖子,到时专门探讨。

朝阳张庄是离后顶最近的村庄。从张庄去后顶有两条路线:第一条是从张庄六组由南直上,途经马黄沟黄泥塘,到达太白涧,再由太白涧途经大坝到达通向花果山的马路上。从韩李一组来最终也是汇集到此路线。此时这段马路比较直,但非常陡,沿着这段陡直的马路一直走到第一个拐弯处,这里有个小桥从马路底下穿过,此时东侧有个羊肠小道,沿着羊肠小道向东侧斜插,一直往上走,便逐步向后顶靠近了。途中会经过一个能容下几十人的岩洞,洞口有石头垒砌的墙,这个洞就是当地人经常提及的“大酒店”了。根据90年代中期编写的《云台区志》记载,在“大酒店”外的崖壁上,有近人张学翰“酒店觞月”七律一首题眨叛Ш玻?868-1940),又名张克玠,字百川,朝阳新县名人,新县中心小学的创立者。谁来惭愧,该题勒一直还没发现过,以后有机会一定寻个究竟。从“大酒店”再往上路就不太好走了,主要都是旱沟,怪石嶙峋。早在十多年前上初二的时候,第一次去后顶就是从这走的,那次纯粹是无意中摸到后顶去的。当时有几个铁杆驴友,每周末必爬山,那次在大酒店上面盘旋的时候,突然看到地上到处都是残砖断瓦,碎瓷残片,于是沿着这些碎瓷残片一直向上走了二百多米,终于来到了巍峨的“大崭脚”下,当时发现在“大崭脚”西北角被山洪冲出了一个豁口,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下面二百多米处还能看到残砖断瓦,碎瓷残片了。BTW,那次我们其中一铁友还捡到了一枚铜钱——“万历通宝”。在后来的到访中,我有幸捡到过一枚“康熙通宝”。

第一条路线前后走过四五次,还有另外一条路线也走过四五次。从朝阳张庄四组由“站石头”——“团石”——“水葬”——“石马领”——“小龟”,一路上去,爬到金牛顶东北侧麻栎林的时候,由西北方向绕过那条二百多米山崖的东北尾部,直达后顶。这次正是走这条路线去的。路被刨葛藤粉、刨山药的山民走得很顺,基本没有荆棘,比我想象的要好多了,记得初三中考结束后,跟一铁杆驴友从这条路线过去,当时正是夏天,遍地都是荆棘丛,回来后,上衣和裤子全报废了。尽管如此,但客观地讲,这条路线确实要比太白涧那条路线要好多了,首先是近,另外通过现在的路况看,更有优势。

敲了这么长时间的文字,现在上点图片。

来时的路上,站石头西南坡,与大招崖相对,再往上就是团石。很佩服这棵松树竟然如此命大,能活到现在真的是奇迹。遥想十几年前,漫山遍野全是郁郁葱葱的松树,这些年以来,滥砍滥伐、火烧虫蠹,整个前云台山的松树惨遭灭顶之灾,让人痛心疾首!拍照记录下这棵奇迹之树。

PS:前云台山这些年出现一种大白虫子,专门蠹食松树,很多合抱之粗的松树都死于该虫,现在很多碗口粗的小松树也难逃一劫,要想重还云台山一片绿色,首先一定要灭掉这种大白虫子。

http://s12/middle/656cbea9g828e8cb635cb&690

一口气爬到此处,与花果山玉女峰上的迎曙亭隔峰相对。
http://s15/middle/656cbea9g828e8cc5884e&690

下面是悬崖峭壁,站在边上,还真有点晕乎乎的感觉。“大酒店”就在对面的某个地方。
http://s15/middle/656cbea9g828e8cd4c31e&690

山路十八弯——从北麓通往花果山玉女峰的非常低调的通道,走此路去花果山的一般都是朝阳当地人。
http://s8/middle/656cbea9g828e8ce40ec7&690

回头一瞥,大雾崖、刘家茶园、远处韩李水库,尽收眼底。
http://s13/middle/656cbea9g828e8cf3501c&690

再回首,张庄水库,朝阳镇,也是一览无余。
http://s12/middle/656cbea9g828e8d11d39b&690


此松虽没有迎客松之气势,但颇有迎客松之意味——转过这棵松,由东向西前进,后顶越来越近了。
http://s5/middle/656cbea9g828e8d211cc4&690

刚转过松树没走多远,就发现了几处石墙遗址,此处离后顶核心区域至少还有150米的距离,足见当年后顶规模的宏大。这些石墙在这荒山野岭中不知矗立了有几百年了,当年这里一定是一栋栋非常幽雅别致的僧房吧。

http://s3/middle/656cbea9g828e8cb649c2&690


http://s15/middle/656cbea9g828eb2e5439e&690

这就是后顶“倚崖构殿”的崖,东西走向,面北。小道贴着崖底而过,顺着崖底小道自东向西。实际上,靠近东头小道的北面也是悬崖,不过还好,路足够宽,有惊无险。


http://s10/middle/656cbea9g828eb2f48459&690

http://s16/middle/656cbea9g828eb303c04f&690

后顶的神秘面纱终于呈现在眼前,庙基遗址一角,这是从东往西看的。此时虽然相隔百十来米,但依然能感受到巍峨的气势。


http://s11/middle/656cbea9g828eb32241ca&690

现在终于步入核心区了,这是地上的残砖断瓦……
http://s12/middle/656cbea9g7374b17abfcb&690

规格不同的青砖,其中还能在有的青砖上看到残留的石灰膏,石灰膏这玩意感觉比水泥还结实。

http://s3/middle/656cbea9g828eddc270c2&690

在地上捡到的碎瓷残片,比较奇怪的是,以前来的时候,地上随处可见,不知为啥这次来,想在地表找些碎瓷残片还得稍微费点劲儿,莫非这些地表裸露的碎瓷残片都被这些年的一些到访者当古董捡走了?

青花清晰可见,如果不是发生了物理变化,此物绝对是有收藏价值的古董。

http://s11/middle/656cbea9g828eb3130a5a&690

http://s11/middle/656cbea9g828eb2c6a6ba&690

http://s16/middle/656cbea9g828ee2d644af&690

核心区的残垣断壁,想当年,这里的建筑群应该是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了。

http://s5/middle/656cbea9g828f00eaebe4&690

http://s6/middle/656cbea9g828f00dbbb25&690

http://s10/middle/656cbea9g7374dfc43469&690

此黄褐色高墙旁有个台阶,记得十多年前来的时候,台阶损坏不大,但这次来快有点辨认不出台阶的原型了。

http://s9/middle/656cbea9g8290e78a78a8&690

后顶一直是山民刨葛藤根、刨山药的常去处之一,因此遗址区域山民刨葛腾根留下的大大小小坑穴到处皆是,对遗址的破坏非常严重。此墙体就明显有刨葛腾根破坏的痕迹。

http://s7/middle/656cbea9g828eb3319026&690

以下两图是刨根留下的地坑。
http://s2/middle/656cbea9g828f0bb8b831&690

http://s6/middle/656cbea9g828f0bc81955&690

以下是后顶的压轴内容,即让很多人魂牵梦绕、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清·乾隆崔应阶《云台山志》、唐仲冕《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清·道光谢元淮《云台新志》都只字未提,据说民国二十五年许绍蘧的《连云一瞥》提到过,但手头一直没有弄到此书。

这次去后顶看到这些题刻,真是吓一跳,字迹都被人涂上了颜色,还有拓片的痕迹,看来研究后顶的人还真不少。

以下这处是万箫裔“曾经沧海”的题刻,右侧落款日期是“康熙甲戌仲夏十三日”,康熙甲戌,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左侧落款是“新郪万箫裔题”。

“新郪”是什么地方?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史记苏秦传》“苏秦说魏襄王曰,南有新郪。”汉置新郪县,应劭曰,秦伐魏,取郪丘,汉兴为新郪,后汉章帝徙封殷后宋公于此,更名宋新都,三国魏废为宋县,晋废,后魏复置,齐周时省,故城在今安徽太和县北七十里,俗讹为宋王城。于是基本可以确定,新郪位于现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北的地方。

万箫裔,《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云台新志》里都是有记载的,《云台新志》比《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多记录了两句,原文如下“康熙三十二年勒云台山三元宫壁,万箫裔,满洲人,康熙三十二年知海州案,东磊亦有万箫裔刻万壑朝宗四大字”。今年题勒三元宫,明年题勒后顶,看来万箫裔很爱爬山,很爱题字,呵呵。

“曾经沧海”——这位康熙年间的连云港市万书记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我想肯定不会为了背诵元稹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爱情诗吧?我怀疑他更多的是想表达顺治十八年裁海、康熙十六年复海,后顶寺院兴衰沉浮的感情吧?


http://s10/middle/656cbea9g7374b81372d9&690

下面这一处也是当年这位万书记的题刻,“移我情”,左侧落款“新郪万箫裔再题”。“移我情”,仅仅三个字,到底是在表达什么意思?难道是想说这里的风景很美,以致让我情不自禁起来吗?

http://s10/middle/656cbea9g7374b8107f29&690

下面这一处石刻,由于字迹比较模糊,至今还没看到完整的破译。白白的东西是拓片留下的痕迹。这一处石刻分两部分,应该是出自两个人之手,应该是两首律诗。右边是一首五言律诗,常见的破解版本是:“云迎扶摇近,微茫日上初。□□开北海,山势似南徐。绝壁凌空刹,残城抚废墟。沧波千万叠,何处寄樵渔”,落款辨认不清;左侧首先能辨认出落款是“海州司训杨廷镇”几个字。东磊延福观也有这位训导杨廷镇的题勒,《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杨廷镇,江都人,例贡,(康熙)三十年任(海州训导)”。前面的万兄是康熙三十二年任海州知州,原来这两人是同僚,他俩官阶相差还是蛮大的,万兄是从五品(雍正二年,海州改为直隶州,此时知州正五品),杨兄是从八品。


http://s11/middle/656cbea9g7374b8150f3a&690

http://s8/middle/656cbea9g828f3d2251e7&690


http://s9/middle/656cbea9g7374b8181f68&690

http://s10/middle/656cbea9g7374b8198909&690

下面是后顶一泉五名的摩崖石刻:“灵籁泉”、“卓锡泉”、“天锡泉”、“喷玉泉”、“甘露水”。其中“灵籁泉”、“卓锡泉”两处石刻可以通过落款判定刻于崇祯年间,其他三处,通过题刻的位置来看,时间应该在崇祯以后吧。这五处刻字真的很帅,尤其是那个“灵籁泉”,书者刻者珠联璧合,370多年过去了,依然还是那么气势磅礴!落款者“山阳张兰交”没有考证出是谁,只知道“山阳”即原来的淮安县,现在的淮安市楚州区。“卓锡泉”的落款“淮安府知府信州汪心渊题”,当时海州隶属淮安府管辖,当年后顶能把这么大的领导吸引来,而且还吸引这位从四品大领导题字,真是很不简单!淮安府知府在海州题字,除此一处,别的地方真还没看到过,连三元宫那一片都没看到有过。


http://s5/middle/656cbea9g828f44c883f4&690

http://s16/middle/656cbea9g828f44b93b5f&690

http://s15/middle/656cbea9g828f4f3db8ae&690

http://s9/middle/656cbea9g828f4f4d0038&690

http://s5/middle/656cbea9g828f4f7adbc4&690


http://s7/middle/656cbea9g828f4f5c5b76&690

http://s15/middle/656cbea9g828f4f6b91be&690

http://s16/middle/656cbea9g828f59a1995f&690

这口古井,可谓名副其实的古泉,泉水一滴一滴地顺着青苔从石缝中流出来,井口上方用一四四方方的石板盖住,石板中央凿出一个圆形的洞。


http://s15/middle/656cbea9g828f59b0be3e&690

http://s8/middle/656cbea9g828f636bcb87&690

在一泉五名边上,还刻有四个字——“金佛禅寺”,无落款。

http://s10/middle/656cbea9g82909ca2e429&690

不知谁能知道这块石头当年是做什么用的?会不会是拴马用的?

http://s16/middle/656cbea9g828f663e18ff&690

这块石头应该是柱础吧?
http://s4/middle/656cbea9g828f664d61e3&690

下面这张就是后顶的标志性建筑——“大崭角”,由巨石垒砌而成,每块巨石都有几百几千斤重,垒砌如此之高,几百年过去了,依然巍峨屹立,不得不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术所折服!遥想当年,此庙基上的建筑真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http://s4/middle/656cbea9g828f691f75f3&690

此时,天色已不早了,想看一下无字碑。知道无字碑具体所在之处,即在主庙基上,正对着主庙基上的那棵大树,与大树相隔七八米左右。虽然近在咫尺,却被眼前的荆棘拦住了,最后强行突破,终于再次看到了那块无字碑。
先附上拦路的荆棘丛:

http://s4/middle/656cbea9g828f693df783&690


总算没白被荆棘刺伤,如愿再次看到了那块充满谜团的无字碑了:

http://s5/middle/656cbea9g828f6bc92a44&690

此碑雕刻得如此光滑,没有一丝锤錾雕凿的痕迹,当初雕刻此碑的工匠的高超技艺,相信几百年以来一定折服过千千万万的人,这简直就是先在的打磨机磨出来的啊。

http://s8/middle/656cbea9g7374c595e897&690

看看背面,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地说,两面光滑,空无半字。这样以来,此碑便成了未解之谜。当年究竟是谁整一块无字碑在这呢?他想说明什么?又是刻于哪一年呢?地方志上都没有提及,似乎成了一个无解的死题。

《云台新志》记载,乾隆初江都程銎在登金牛绝顶的时候,有诗云:“绝巘有楼今瓦砾,残碑无字已莓苔”,不知程銎所谓的残碑是否就是眼前这块无字碑呢?如果是,那么前面我提到,之前曾在后顶捡到过一枚“乾隆通宝”,那么基本可以说明后顶有人居住、香火至少传到乾隆年间,就算是只刚刚传到乾隆初期,那么程銎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是在乾隆初期,不至于后顶刚刚全部倾废,程銎就过来,恰好看到一片崭新的废墟吧?如果他诗中说的不是眼前这块无字碑,那也就是说还有另外一块无字碑了?晕乎!

前不久,听一山民讲,曾有个人发现过一块有字的碑,准备卖给朝阳汽车站的娘娘庙里,但由于太重弄不动,搬运成本太大,只好作罢,最后把碑埋了起来。待我细追问,那人却含糊其辞,煞有介事地警惕起来,不再回答我。

如果后顶真有一块有字的碑,那一定是研究后顶的一份非常有营养的资料。有关后顶观音殿碑刻的记载,《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云台新志》里有记载,云台山三元宫碑、云台山观音殿碑,康熙十九年大学士索额图撰,此二碑因甚重不能运至山顶,遂亭与大村(亭,名字做动词,修个亭子供起来的意思),乾隆中为牛斗所碎。别的再也没看到有相关碑刻的记载,那么这位山民所谓的被埋起来的碑又是什么碑记呢?如果真的存在,但愿有朝一日此碑能够重见天日。

http://s3/middle/656cbea9g7374c5945cf2&690

主庙基上野生的大树,正对着无字碑。

http://s4/middle/656cbea9g828fbcad6b23&690

天色已晚,无意中回头看一下崖壁,突然身体麻了一下,红圈中这块石头也太过分了,冷不丁地吓死我了。

http://s11/middle/656cbea9g828fbe67dd6a&690

看完无字碑,本打算再去找立禅石和金牛洞的,但时间实在不允许,只好决定打道回府,原路返回。

再次从来时在后顶东侧100多米处的一处石墙遗址旁经过,此时的天色已经微黑。

http://s3/middle/656cbea9g828fc0d0d162&690

麻栎林

http://s4/middle/656cbea9g828fc0e01223&690

有点月黑风高的感觉,呵呵。

http://s6/middle/656cbea9g828fc2f8c185&690

此时天色已全黑,不过还好,此时已经快下山了,对面黑乎乎的山峦其实是远处的山。

http://s5/middle/656cbea9g828fc0c19624&690

山下已是万家灯火。

http://s10/middle/656cbea9g828fc40cfb19&690

完毕

后记:近些年,重修后顶的流言不断,在十多年前就听说了,这两年貌似更多。能重修固然是好事,但是还是希望有关部分在重修前对后顶好好地进行一些研究,因为后顶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去研究。如果只是盲目地把一些仿古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硬生生地建在这片遗址上,那么很多东西将会失去意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