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沧桑悲凉的岩门司

(2012-11-25 10:42:02)
标签:

旅游

http://s13/mw690/5a3ef7b4xcf48c787180c&690

http://s14/mw690/5a3ef7b4xcf48c7914a7d&690

http://s15/mw690/5a3ef7b4xcf48c79c50be&690

http://s11/mw690/5a3ef7b4xcf48c7b2404a&690

想到岩门司的念头其实很久,因为时间的原因一直没有成行。趁着去参加2012年谷陇九月芦笙会的机会,我和几个好友去了一回,也算是了却一桩心愿。

岩门司,苗话叫dlieeb hsab,音译即“先沙”。如果用意译,它们各有所指。前者是指土司所建城垣用石砌城门,而后者指庙宇击钟远播而得名。苗族对岩门司称谓的传说有两种,一种说是古代清水江龙被人杀了,天不下雨,人们只好在平寨一带击鼓招龙,其鼓声远播至岩门司而得名;另一说法是岩门司建有庙宇,晨钟暮鼓远播他方,于是人们将传播钟声来的地方叫“先沙”。

岩门司很有名,以至于苗族的很多古歌都能提及到它。而最有名的是它的城垣,这座城垣是自明代以来,贵州东部建设得最为完整和最为坚固屯堡。据《黄平县志》载:“岩门司城垣在县城东南的谷陇区山凯乡(注:现并为至谷陇镇)岩门司村,距县城 52公里,地临清水江,对岸为台江境。岩门司始于明代,清顺十五年(1658年)设长官司,土司何氏,世袭长官。”清嘉庆《黄平州志》也载:“司原在清水江南岸,筑有土城。后北迁今址。于乾隆六年(1741年)建石城。新址地势险要,后倚高山,前阻深江,上接重安、凯里,下达沅州、靖州。” 岩门司在明清时代,是扼守清水江流域的咽喉,也是明清政府“约束屯堡”、“弹压诸苗”的政治、军事要地。

我们是从谷陇镇去岩门司的。时恰逢细雨绵绵,天上下雨地下滑,我们虽说已是四轮驱动的车子了,可一路上还打滑,让我们一路提心吊胆。车到了清水江岸之后,我们悬着的心才稍放了下来。进入清水江畔,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苗寨,我以为已到了岩门司,寨上的人说,这还不是,这个寨子叫石家寨(苗话叫姑玺),并说要到岩门司还得跨过一条小河,走一里路程后才是。作为旅行者,我当然不怕路途遥远,就是怕晚了见不到就得回程。走过姑玺,一条清澈的小河横过眼前,一座小拱桥横卧河上。桥头没立有碑文,桥体也没见到铭文。拱桥的一头长着高大柏树,枝叶茂盛,从它粗大的的主杆看得出它是有点沧桑了。有人介绍说,过去从谷陇过来的人,要去台江或去凯里都要打这桥上走,这桥与岩门司一样古老了。这样说来,这树也应该有两三百年以上历史了。

沿着石头路,爬过一道小山梁,上面柏树更多,高大而挺拔。在大树脚下,有一破烂的土地庙。庙的左边是小山峰,树也十分的茂密。当地人说那就是关帝庙。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商贾们专门由关帝阁请回关公),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据说原庙建得十分高大,庙有三层,顶楼就是钟楼,挂有大钟,其声音十分的宏亮。当钟声敲响时,其声音上可以传到凯里的香炉山,下可以传到施秉的金钟山。岩门司是“九股之地”,苗族人是不建庙宇的,能在九股之地建设这样大的庙宇,一定与当时的土司有关。《二十五史》清史稿列传三百二土司四有这样记载:“岩门长官司,在州东北。明成化六年,何清以征苗有功,授凯里安抚司左副长官。万历四十二年,改属黄平州。传至何仕洪,清顺治十五年,归附,改授岩门长官司,世袭。”从史料可以看出,当时的这个土司确系汉人,且是因为“征苗有功”,才得这个土当的。正是他的到来,中原的宗教文化才带到这里来的。为使自己对这一方土地的长期统治地位,这位土司也才有建起庙宇的念头。苗族人将岩门司取名为“先沙”,一定与这个庙宇以及这口大钟有关了,因为苗族人把庙宇称“纽”,纽里供奉的就叫“先”,即“鬼”,而其传出的声音叫就叫“沙”,岩门司苗话称作“先沙”就来源此。

走过关帝庙,前面就是岩门司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红碣色石墙,上面书有:“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标语,落款为“岩门司小学”。再走近它后,方知这就是岩门司城垣了。这让我激动不已,因为它确实了确了我的一村桩心愿。写标语的地方就是城门。城门右边还能见到垮塌了一半的城门,左边的城门及上面的拱门不知去向。一块石碑立在那里,阴刻铭文:“岩门司城垣”,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黄平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立的。进城门的路已经荒芜,并长了不少的荒草,已看不出路的端倪,但仔细堪察,我们隐约能见到騀卵石铺就的道路。

残存城垣有三四米高,自下而上沿着山势向山上延伸。石头呈红碣色,触摸她粗糙的墙砖,看着它蜿蜒行进的雄姿,你总感觉到城墙无一不在诉说她的历经沧桑。据《黄平县志》载:“城垣呈平面三角形,城垣以青石精砌,周长1633,高3.33,垛高1.33,厚2.67。墙墁以料石,上下安砌墙垛。设有东、南、西三座城门。北面靠山,城墙顺山势延伸而上,于高险处构筑炮台3座,城门有楼,炮台有房,靠江还建设有水关2座。砌墙用不产于本地的青石,当时的土司衙门强制过往的船只必须先运来一船青石方可通航。修筑如此规模的城垣,仅靠过往船只献石,当年航运之繁华可想而知。城垣临江而建,工程难度极大,然而建筑工艺十分精湛。当初,此城的修建汇集了湖、广两地的能工巧匠,以糯米、桐油、石灰熬浆粘接,建筑结构十分坚固。清代,城内有土司衙门、岩门讯把总和黄平卫千总署。咸同苗族农民起义,曾将北城列为首批攻占的三城之一。张秀眉攻克台拱城后,又亲自指挥义军巧取此城。岩门司城垣已历经200余年,木构建筑早已倾圮。1972年拆取城石修整河道,毁城墙107,南门无存,东门仅余一侧,其余旧貌依存,1982年,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城垣是封建专制制度的象征,它见证了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苗族人民的殘酷统治,它是历史的记忆。从文物的角度来说,它是先人留下来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历史遗留的产物,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因此,历史价值是文物的首要价值。

现在进岩门司城不是从城门进去了,而是绕道入城了。在城里,我们能依稀见到它当年的繁华之后留下的遗迹:騀卵石铺就的街道,大方石砌成的屋基、石级,弯曲的巷道……街道的两旁还蔟拥着不少的人家。两位老大娘听狗叫声,从屋里走了出来,见到我拿相机拍照便打起招呼来,问我走哪一家,我告诉她们,我是来游玩的。她们很快吓跑了狂吠的狗,然后很骄傲地说,这里曾经赶过场,有商铺、有店面、有住宿……从湖北湖南来的人都要到这里经商。我问她们是苗族或是汉族,她们说他们是汉族,并说这里的汉族比苗族多,不过她们都会说苗话。她们这里的汉族有姓潘的,也有姓刘的,并说他们的先祖都是从江西搬来的。哎!又是江西,到贵州来的人,不管是苗族或是汉族,都说是从江西来的。当年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派兵进入云贵时,起兵从江西的朱柿巷,于是到这里的人都说是从江西来的。岩门司土司姓何,史料说是因“征苗有功”而“授凯里安抚司左副长官”的,可这里的人说不是,原这里的土司不姓何,因何氏势力大,而抢来的。这又是历史的一个迷了。在寨子的后方,有很多的菜园子,那里栽种有各种各样的菜,园子边还栽种有柚子树。柚子结果很多,金灿烂的,令人口馋。在这些菜园子里,也还葬有刘姓、田姓等坟墓。其中有一田姓坟引起我的注意,因为立有碑,碑文上写着:“故鼻祖田公老大人之墓”,立碑的人居然有黄平翁板、土地坳和施秉杨柳塘镇坪磨村的,碑立于民国十年(1922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得知,田氏也曾经在此居住过。既然墓中的主人都当上了“鼻祖”了,那也就不知道田氏族人在这里居住多少代了。在施秉坪磨的田氏苗族至今还沿袭老人过世戴孝的习俗(注:苗族人一般没有这种习俗),说明他们原来也是汉族。寨子人说,那些菜园子原来全是屋基,是苗反后,人们跑了才成为屋菜园子的。何土司家有后代,他们远走了他方,有的到了贵阳等地。

关于苗反,其实就是清咸同年间发生在清水江一带由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大起义。据《镇远府志》载:“咸丰五年六月初三日,(义军)破岩门,卫千总刑、汛官唐及陈、彭两招抚员,铜仁带兵各官兵弁城死之。人民被害者六七百人,投河妇女亦不计其数。”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台拱(台江)苗族人民在张秀眉的领导下反清起义,贵州巡抚蒋蔚远急令古州(榕江)同知彭汝玮、龙里知县陈毓书、凯里营都司盛修志等,先后率兵到岩门司防守。五月中旬,张秀眉率领苗族起义军2万余人围攻岩门司,数次进攻皆固工事坚固,炮火猛烈,而未攻破城池,张秀眉见一时难以破城,便采取围而不攻消耗官军粮草弹药的战术。城中守军坐吃山空,情况危急,先后十余次派人携带求援书信悄悄出城,均被起义军截获。六月初,张秀眉看守军以投掷瓦砾、石块阻击义军,知道敌军已弹尽粮绝,同时,派出去的探子送来急报,镇远守备何其英的增援部队将至。为赶在敌人援军到来之前破城,六月二日夜,张秀眉抽派义军分路埋伏于城外林莽之中,次日拂晓派另一路义军佯装攻城,随后攻城义军诈败,匆忙渡江往台拱方向后撤,守城清兵误以为何其英的增援部队赶到,便倾剿出城追击。这时,埋伏于林莽中的义军和撤往南岸的部队前后夹击,乘势攻入城内,全歼守军600余名,古州同知彭汝玮、龙里知县陈毓书、凯里营都司盛修志及黄施卫千总刑连科,把总唐定魁,土官何清龙等均被击毙。随后,张秀眉留下部分义军守城,亲率大军迎击何其英援军,将其全歼于施秉境内。岩门司之战义军有20000人之众,而守城清军仅区区600人,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半个多月攻城不破,最后义军以谋略取胜。由此可见,岩门司地势之险要,城池之坚固。

张秀眉跃马扬鞭的雄风不在了,何土司也远去,可他们都没有将城垣带走。而我们的新人们好像没有读懂这坚硬的城垣,对封建时代的东西总是要来那么一点“彻底革命”。文革期间,我们的当地政府,为了破“四旧”、“学大寨”,他们对城墙进行了“彻底革命”,将已存两百多年的封建城垣拆了下来,修河堤、修梯田……原有东、西、北三门先后被拆,仅存的南门其“南拱”石牌也被拆了下来,城垣的垛口也不复存在。岩门司的公路就从城南的墙体内通过的,碾过历史。不过,南城垣墙体还很好,从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要恢复城垣原貌是完全有可能,因为用于修河堤大方石当时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现在还在清水江边躺着,只是由谁去将它们提起来,并重新移动到它原应该在的位置罢了。

当我们看到它被无情的破坏时,我们也感到无比的痛心。责怪历史的错误并不能带回来什么,更重要的是理性地认识历史,避免悲剧的重演。岩门司城垣它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呀!

凝视着岩门司城垣,深感到它的沧桑悲凉。试问今人:谁能让它的寂寞重新骚动起来,让那些还谈着夕日“辉煌”岁月的人们从梦中醒来,宵衣旰食,惕厉奋发,直追那些尘烟中远逝的英雄,托起冉冉升起的朝阳!

http://s7/mw690/5a3ef7b4xcf48cb8f8ba6&690

http://s1/mw690/5a3ef7b4xcf48cb9edc90&690

http://s14/mw690/5a3ef7b4xcf48cc74a55d&690

http://s12/mw690/5a3ef7b4xcf48cc8406cb&690

http://s2/mw690/5a3ef7b4xcf48cc9c2111&690

http://s14/mw690/5a3ef7b4xcf48ccb1407d&690

http://s5/mw690/5a3ef7b4xcf48cccba094&690

http://s8/mw690/5a3ef7b4xcf48cce47ab7&690

http://s6/mw690/5a3ef7b4xcf48ccf41f75&690

http://s15/mw690/5a3ef7b4xcf48ccfef8be&690

http://s10/mw690/5a3ef7b4xcf48cd0ede9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