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行散记:滑竿、坐轿与抬轿者

(2011-07-13 22:44:12)
标签:

龙吟泰山

张家界

滑竿

旅游

担架

船夫号子

挑山工

分类: 龙游天下

http://s4/bmiddle/5a3e5be8ha7f4a213d423&690

    中国西南各省山区面积广大,因此滑竿最为盛行。在张家界的天子山和黄石寨的山路上,我就遇到了这样的竹椅滑竿。
这种“滑竿”,是中国江南山区特有的一种供人乘坐的传统交通工具。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绑扎成担架,中间架以竹片编成的躺椅或用绳索结成的坐兜,前垂脚踏板。乘坐时,人坐在椅中或兜中,可半坐半卧,由两轿夫前后肩抬而行。滑竿在上坡时,人坐得最稳;下坡时,也丝毫没有因倾斜而产生的恐惧感;尤其走平路时,因竹竿有弹性,行走时上下颤动,更能给人以充分的享受,且可减轻乘者的疲劳。

http://s7/bmiddle/5a3e5be8ha8a4b78a3166&690

 

有人从扎担架得到启发,把担架稍加改进,就成了滑竿,比轿子轻便快速。滑竿制作简便,两根三米多长的斑竹竿,两头尺把长的短杠作抬肩,中间用竹片编成软扎,前系脚踏,冷天垫毛毯,热天撑凉篷,软扎上可坐可卧。轿夫花钱买了抬轿权利叫正轮子,没有花钱买的叫副轮了。一轿三人抬,叫丁拐,两人抬,叫对班。

滑竿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的意义已不局限于交通工具,更是当地民间习俗的一种体现。无论轿或滑竿,后面轿夫的视线被轿壳或软扎挡住,须前面轿夫传话告诉路上的情况,这叫报点子或报路号子。如,前面路很平直,前呼:大路一条线,后应:跑得马来射得箭。要上桥了,前呼:人走桥上过,后应:水往东海流。前面的路弯拐多,前喊:弯弯拐拐龙灯路,后应:细摇细摆走几步。路上有牛粪,前呼:天上一枝花,后应:地下牛屎巴。路上有个奶孩,前呼:地下娃娃叫,后应:喊他妈来抱。见啥说啥,振奋精神,鼓舞劳动干劲,其生动风趣,与船夫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http://s16/bmiddle/5a3e5be8ha7f49eea43df&690

在山陡路滑的山路上,总会遇到三三两两的身穿统一颜色上衣、脚蹬黄胶底鞋子的轿夫招徕生意。他们非常热情、甚至有些卑微的邀你坐轿。我也是只记得小时候在革命题材的老电影中,见到过万恶的大地主才坐着这样的轿子作威作福。所以从内心里来讲,我对坐轿的人是“怀有阶级仇恨”的。而我遇到的“坐轿之人”,也都多数是膘肥体壮的男人,有的还是两三人合租一顶轿子,替换着轮番坐。他们心安理得的坐在轿子上,两手紧紧地抓住轿杆,似乎担心自己掉了下来。我用异样的眼光瞟着他们,发泄着我心里的忿恨。

http://s2/bmiddle/5a3e5be8ha7f49f45c891&690

我们也许是提前有导游打下“防疫针”——旅游期间,尽量少和小商小贩打交道,否则可能上当受骗。我从心底来讲,是绝对不会去坐的,因为我感觉到了人与人的不平等。我只是远远的观看着,旁听者他们的酸甜苦辣。这些轿夫大都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大多数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他们身材短小、皮肤黝黑,少言寡语,他们步履稳健、虎虎生风。由于旅游的开发,不再允许他们上山砍柴或者开荒种地,而且又离不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就不得已干起了这样的苦力活。甚至有些为轿夫们怜悯起来。

我祈望轿夫们能够放下这样的营生,可是我又不知道他们如果不抬轿子有能够做什么事情呢?

http://s9/bmiddle/5a3e5be8ha7f49edafe9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