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柱土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6-07-14 16:53:53)
分类: 言论
石柱土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施植

在石柱,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土家文化所包围、所浸润、所感染。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县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以“摆手舞”为代表的土家风情;颇具特色的“土家族人服饰穿戴”。

传世精品“啰儿调”,《太阳出来喜洋洋》定为县歌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土家“啰儿调”是在石柱县域孕育、传唱、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歌唱形式,据民俗专家考证,具有1000多年悠久历史。

“啰儿调”有四大艺术特色:一是多元化艺术,既有唐宋巴渝“竹枝词”遗风,又有对外来文化和当地戏曲、耍锣鼓艺术形式的兼蓄并收。二是旋律简单,调式多一音一字,音域都在8度以内,易于掌握,便于传唱。三是衬腔“啰儿啰”“郎啰”“啰喂”等,跟当地方言的四声声调结合贴切紧密,具有原始率直的衬腔风格。四是演唱曲调基本不变,演唱对象或人或物,即兴填词,歌词直白,表达灵活,反映世俗生活内容,乡土气息浓。

“啰儿调”山歌表现形式多样,有简洁明朗、乐观风趣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有插科打诨的《啰儿啰》;有风趣幽默的《山歌对唱》等。人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石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啰儿调”的传世精品。

2003年3月中央电视台《魅力12》栏目组邀请石柱县业余民族歌舞团到北京演出、录制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和《薅草锣鼓》,并在央视12频道滚动播出,充分展示了石柱的文化资源,提升了石柱县知名度。2004年6月石柱县委县府将《太阳出来喜洋洋》确定为县歌。这无疑会对宣传、建设、振兴石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型群众歌舞活动,以“摆手舞”为代表的土家风情

“摆手”,在土家族语里叫“调年”。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人过年时举行的用以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一种载歌载舞的大型群众歌舞活动,是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艺术形式。
 
“摆手(舞)节”都在每个村落土王庙前的“摆手堂”(调年坪)举行,时间多数在正月,少数在二月、三月,故称“正月堂”“二月堂”和“三月堂”。举行摆手活动,一般选择单日开头和结束,日期一般3天或7天。
 
土家族摆手舞分为“小摆手”和“大摆手”,基本形式大同小异。男女老少围成两圈翩跹进退,和以歌声节奏,舞姿豪迈健壮、粗犷有力,深受土家族群众欢迎。
 
小摆手,俗称“文摆”或“农事摆手”,每年初春、暮春或盛大庆典时节,在各村寨举行一次,规模较小,一般几百人,一般一天一夜,最长3天。男女老少汇集在大草坪或广场上,身着土家服饰,点起彩灯,燃起篝火,老者领唱土家民歌,众人合唱,边唱边舞,歌声震天,舞者如潮,气势磅礴,场面壮观。摆手活动中间通常要插演一段有道白、舞蹈和情节简单的戏剧——“毛古斯”: 7—9名男子头上扎三五根草辫,从头到脚包裹稻草,每人手持一根木棍作为生产工具,在调年坪上表演反映一年四季农事的舞蹈。
 
大摆手,俗称“武摆”,每隔数年盛大庆典时节举行一次,各村寨齐聚一处大型摆手堂举行,规模宏大,阵容庞大,一般连舞三天三夜或五天五夜,最长7天。除摆手舞队外,还有梯玛队、龙旗队、乐队、披甲小旗队、炮仗队等,参加表演者可达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特别是披甲小旗队,身着各种花色衣甲,手里拿着一面镶着锯齿形的小旗,或红或黄或蓝,色彩缤纷,远远望去,俨然一个古战场。
 
举行摆手舞活动时,摆手堂前一人打鼓,一人敲锣,每队由一人领舞,众人随着锣鼓起舞。舞蹈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三种形式,它的表演特色在于“同边手”,摆动双手,即两手向两侧自然摆动。脚是随着手的变化踏着节拍,膝盖上下闪动和弯曲,手一般摆得较低,最高不超过头部。整个动作前后衔接,和谐统一。
 
整个摆手舞表演有舞有唱,歌舞内容主要反映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生产劳动、反抗侵略等,每个段落又包括若干撒谷种、种包谷、插秧、薅草、割谷子等生产劳动细节和生动故事,充分展示了土家族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机智、善战的优良品质,是一颗璀璨的土家族艺术明珠。

民族文化传统,首推颇具特色的“土家族人服饰穿戴”

土家族人服饰穿戴颇具特色,男女有别,体现出民族文化传统。男子头上包裹着长达3米的白布帕,身着青蓝色的对襟衫(俗称“汗头”),下身穿盘裤腰、灯笼裤,腰系白布带,兽皮或柚壳缝制的“烟盒包”常掖在腰里。他们上山打柴或参加农耕时,腰间挂着一把大砍刀(俗称“沙刀”),给人以勇敢、剽悍、粗犷、豪放的感觉。
 
土家族女子聪慧手巧,既能纺织,又会绣花。早在宋代,土家族女子就用自己纺织的“斑布”,编织出具有土家特色的“西兰卡普”(意为“土花被面”)。她们长年手工纺织白、灰色土布,并用蜡染工艺技术染出白底、青蓝花色的土家服饰。十四五岁时,土家少女就开始学绣花,十七八岁能飞针走线,绣出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绣花是土家少女的必修课,也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准。

爱美是土家族姑娘的天性。土家女子喜欢穿鲜艳夺目、美观绚丽的服饰,尤其未婚姑娘常常脚穿绣花鞋,腰系花围腰,围腰上绣有“喜鹊闹梅”“丹凤朝阳”“鸳鸯戏水”“凤穿牡丹”等图案,色彩艳丽,光彩夺目。她们喜欢用野花作装饰,芳香扑鼻,色彩鲜艳,打扮得花枝招展,引人注目,惹人喜爱。

土家族妇女头上包裹白布帕子,上衣齐膝、圆摆,右开襟(俗称“妈妈衫”),腰系绣有精美图案的围裙。现在,这种土家族典型的衣穿打扮已发生明显变化,大多已汉化了。只有逢年过节、喜事节庆、走亲访友时才能看到土家族典型的服饰穿戴了。对此,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施植为冉彪笔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