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岩松“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有感
冉
彪
在前些年就读过白岩松先生撰写的文章《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而今天再次读的时候又给了我再一次的心灵震撼。
第一次读此文,我只记住了白岩松讲季羡林老先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而这一次重读的时候,我不只记住了季羡林老先生这个真实的让我永生都难以忘怀的故事。还记住了白岩松文章一开头所写的,“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白岩松说:“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对老人回答中所透露出的含义理解不多。然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随着采访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便越印越深。
”我想说今天又记住了这个也是让我永生难以忘怀的故事,它的意义在于,用放大的效应去看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新闻人。
我最欣赏的还是白岩松先生的自我解剖,他说:“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像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但肚子里却是空空。这样想着就不免有些担心:这样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于是,“渴望老年”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发苍苍或身份证上改成60岁,而是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义。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名言:“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是的,一个人可以不追求物质的东西,但一定得追求理想和真理,想必最终会得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是的,我永远都会记住我在部队工作的时候听西藏军人讲述他们扎根雪域高原、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感人故事之后说过的话:“一个人长久的奉献会带来心灵永久的平衡。”
是的,也许我们不可能有季老的地位,也许我们也很难做到拿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去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看包,也许我们在生活中还偶尔抱怨奉献太多获取太少,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像季老那样学会做人。
是的,作为新闻人,我真想说:“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刊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