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鸟的姿态歌唱——略谈《牧之诗歌选》中“鸟”意象的特征及辐射的真善美思想
(2019-08-04 20:10:46)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评论 |
以鸟的姿态歌唱
——略谈《牧之诗歌选》中“鸟”意象的特征及辐射的真善美思想
“意象”是情趣与物象的化合,是既强调过程又强调结果的自为之物。”(颜同林)而“鸟”意象的情趣与物象被无数的古人的诗作所体现,很多有关鸟的诗句也流传千秋万代。比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春明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上至耄耋之人,下至垂髫之人,都能朗朗背诵,那是否就意味“鸟”这个意象平淡无奇了呢?并非如此。
鸟,是平凡的也是自由的,但它做着不平凡的事情。
春天到来,剪燕为农民带来春的消息;夏天到来,布谷鸟为农民带来庄稼结出果实的喜悦;秋天到来,候鸟与农民一起分享收获的甜蜜;冬天,万物萧条,万赖俱寂,乌鸦站在枝头歌唱,使冬天有着生命的歌声。
黔西南,岗峦连绵密布,河流纵横奔流,峰林成群,树木成荫,花香弥漫。这样的地理条件,四季都有鸟鸣。牧之生活在这样一片土地上,鸟,成为了牧之普遍使用的意象。鸟鸣,就像伴随在生命中的足音,或高昂,或低沉,但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鸟,是灵动的,牧之的诗句是灵动的,这就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如此,牧之的心,像一只鸟的心,无时无刻地在歌唱。
牧之的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多样化审美趋势,内容上融入情感的美化特色,这归根于他立意的深邃与表达的思辨,在给读者以回味美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
在《旧时光姗姗来迟》中,他写道:
霞光一照,季节的鲜润,有绿意飞翔
风吹瘦旅人的背影,雁鸣淡泊成一缕馨香
一只蚂蚁找到了归途,枯叶满地,有爱重生
一只鸟在逆光飞翔,人面桃花被春风点赞
那些陌生又熟悉的沉浮,与夕照渐行渐远
鸟的歌唱,是人心灵的感触。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浮躁,就算有无数只鸟在你的耳畔歌唱,你也不会发觉。相反,就算你的耳畔没有鸟的痕迹,你也会听到最美妙的歌声。牧之的内心有无数只鸟在歌唱,或许他的心本就是一只鸟,他感知岁月,在岁月里超越岁月,进入历史空间,在历史的空间里种植他的痛苦和幸福。俄国思想家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毫无疑问,牧之是这样的诗人。他从季节出发,到百鸟、中秋、雨巷、灯火、阳关,这些书写本就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或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长存于世,或淹没在茫茫黄沙中。一个诗人需要记住历史,这是使命。牧之歌唱在历史文化的浓郁的气息中,他做到了属于他的使命。
有一种鸟,不管它飞多远?终究要回巢,因为它对脚下的土地爱的深沉。
在《与家乡书中》他写道:
“五谷”“农具”“薪火”“种子”“春水”“风云”“柳絮”“桃林”意象都是带有温度的,而这些意象是诗人的灵魂,带温度的灵魂。在诗人心里,“故乡”不再是两个简单的词语,而是一份情怀。当一个人远走故乡,故乡的一切在游子眼里都那么可贵,哪怕是一撮泥巴都能让人满眼泪光,这是每一个诗人必须要拥有的情怀,牧之做到了。这些意象成为牧之诗歌的灵魂,灵魂里是胸膛的故乡。
关于故乡的情结,一个人永远说不完,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只是每当我们想起就会不知所措,感觉心里有一种无声的声音存在,而这种无声的声音胜过雷鸣。
诗中的燕子,会离开故乡,但它离开后,也会无时无刻挂念着故乡,不然春天一到,它不会飞过千山万水返回。这种返乡,牧之毅然,牧之是西南人,他去过西北新疆工作,但他回来了,带着情怀回来的,如此他的心灵才得以安身,《与家乡书中》是最好的证据。
大自然辽阔,是鸟栖息的家园。任何一个地区都有鸟的存在,也有鸟的歌声。第五辑长调悠扬,每一首长调里都有关鸟的意象。或用鸟的意象书写关于生命的思考,或用鸟的意象书写特定地域的历史底蕴。
“久别的候鸟,萦绕着文笔塔尖……”(《文峰塔》)
“南飞的雁阵/也不会再看见,打铁关……”(《打铁关》)
“而此刻,南飞的雁阵正在空中演绎风情万种……/白云与飞鸟的啁啾回归在蓝天,绿水再次点睛青山......”(《与时光在高速上沉思》)
“而布谷鸟正拥花而眠,我们只能默不作声......”(《在普梯流连忘返》)
“一只雄鹰在雪山上空,翻飞寻觅....../一只天鹅,在赛里木湖凝望一抹幽蓝......”(《赛里木湖,赛里木湖》)
“月光照在菩提上,飞翔的雁阵飞去又飞回......”(《福尧,福尧》)
“一只鹰,在龙宫之上盘旋......”(《龙宫,龙宫》)
“穿过岁月,飞过鸿雁的遥望......”(《乌拉盖,乌拉盖》)
在长调中,用“雁”“候鸟”“布谷鸟”“鹰”抒写一种独特情绪,这种诗歌大气磅礴中显得内敛,传递出客观对生命、历史的回望,鸟是山峰屹立的见证者,鸟是历史翻卷的见证者,鸟所唱调出的歌声也是客观的。牧之抛开现实生活中空洞乏味的意象,选择真实自然的鸟,这种天地合一的、人鸟合一的写法,使他的诗歌给人一种立足之高远、视觉之广阔、思想之深邃。
二、牧之诗歌鸟意象所辐射的真善美思想
续范亭关于《真善美的解释》:“真是真实,美是美感,善是理性之美。”在这样的解释中,可以得出真善美,必须从人的情感出发,一个人具有真善美的思想,他所追求的艺术和生活才能是向善的,从而传递一种正能量。
我与牧之认识近五年,每一次向他讨教诗歌,他回复我最多的就是真善美的思想。不光是对我有这样嘱咐,与他认识的每一位小辈,他都这样嘱咐。他说文学作品传递的永远是正能量,不可能是一些庸俗的负能量。从他这本诗选可以真实地看出,真善美思想贯穿全诗。
一盏灯退到香火深处,风停雨停
那些低飞的鸟儿,在风的另一面
与念经的人给月光指点迷津
而木鱼声里,忧伤无处躲藏
在《此时此刻》中也是一样的用隐喻来给人真善美的思想。
或者水鸟起飞的闲散
体会野草的心境
在隐忍中
修复尘世的伤疤
除开用隐喻来书写真善美思想外,也有直接写真善美思想的。在《简单的心绪》中,他这样写:
现在
掀开童年的鸟声和画册
一双眼睛
使青青的野草呼吸粗重
越过湛蓝的海水和人群
从高原
呼啸而过
在鸟鸣衔来的喜悦里
在家园丰收的晒场边
握一把关于祖先故事的良种
滋润着我们漂泊的灵魂
......
而在第五辑长调悠扬中,鸟的意象众多,而通过鸟意象所辐射的真善美思想是回归,这里的回归不是回归原点,而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反思。反思我们的真善美有没有丢失?反思优秀文化是否如他写的“直到天长地久,直到地老天荒。”
牧之诗歌“鸟”意象书写,是一种坚持不懈的诗意寻找、挖掘,这种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让自然中的鸟成为一种耀眼的光芒,而他自己也是一种耀眼的光芒,他在诗歌的路上一路探索,一路歌唱,使他的心灵纯洁。而诗中“鸟”意象从未死亡,它还在成长,还在前进,还在歌唱。
鸟意象所辐射的真善美思想的书写,是诗人高尚情操和本真的信念。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向“钱”看,而牧之坚持他的诗歌创作,礼赞平凡的事物,守护平凡的事物,他这种真善美的思想的创作应在存在的基础上更加得到发扬。
《牧之诗歌选》属于他的一个诗歌创作上的总结,总结不代表结束,他依然在诗歌创作的路上以鸟的姿态在歌唱。而我在学习牧之诗歌的意象和思想上,永远是开始,没有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