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种业南繁走出国门资源抗风险能力 |
分类: 种业观点 |
每年冬季,全国从事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等农作物育种的科学家云集我国海南省的三亚地区,对其所掌握的育种材料、亲本和杂交种等进行加代繁殖、测配和种子生产等工作。这些工作在行业内被统称为“南繁”(即在南方繁殖和生产种子)。
我国地处北半球,冬季的热量资源有限。我国海南省的三亚地区,广西省的北海地区和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在漫长的冬季里种业科研和生产企业可以选择继续进行育种和生产的仅有的三个地区。
单从热量资源而论,海南的三亚地区无疑是我国最佳的选择。但是全国的种业科研和生产企业如此地集中在三亚地区,也随之带来种种挥之不去的隐忧。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种业的育种和生产都是在室外的开放环境中进行,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从种子企业到国家,每年都要在计划之外安排一定量的种子生产,以确保市场的充分供应,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性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这方面,种业无法想象、国家也不允许有其它行业所具有的“缺口经营”的行为。因而,种业这一“社会责任”的特质也给种业带来常态化的高库存的弊端。
要想破解我国适宜“南繁”的地域资源稀缺和高库存的困局,我们不妨从更广的角度来思考和探讨解决。
北美的种业巨头孟山都、杜邦先锋等公司都能够制定全球战略,有效利用其网络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在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南美的智利、秘鲁等国家建立庞大和先进的育种、制种基地,为其北美的种业服务并提供安全保障。欧洲的种业巨头也利用非洲的气候和地理资源进行同样的工作。
既然美国和欧洲的种业企业可以利用热带和南半球热量资源为其北半球的种业科研和生产进行补充,我国的种业不能够走出去,扩大我国的战略选择和资源空间?
虽然南半球的育种和生产会带来运输成本的增加,但是在市场竞争中更好的时间利用、更高的管理效率和更气强的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收益面前,所增加的运输成本是微不足道的。
中国种业如果能够发展出“走出国门”的战略,充分利用热带和南半球气候和地理资源优势,进行至少是部分亲本材料繁殖、育种和生产,将会突破我国冬季热量资源紧张的制约,将为我国种业的发展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带来是巨大的转机。
对于我国的种业来讲,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东帝汶、缅甸等都可以是考虑的育种和制种地区。前者地域广阔,政治环境稳定,病害轻,但距离远;后者交通便利,劳动力成本低,选择性多。
中国种业育种和制种的“走出国门”的战略的成功启和实施有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
第二,
第三,
总之,笔者认为,“走出国门”是中国种业能够破解因为气候和地理资源给我们带来的“南繁”困局的有效战略途径,能够为中国种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资源选择和国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