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广单粒播种的故事 (上)

(2013-06-27 07:09:48)
标签:

单粒播种

农业

播种技术

升级换代

分类: 三农话题

最近从网上看到农业部征求关于单粒播种技术标准的意见,感慨万千。

从过去开始酝酿和推广,到现在单粒播种被行业和农民广泛接受,其间也就经历了短短5、6个年头。由于机缘巧合,本人参与并主导推广了一项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农业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尽了一份心力。

 

一、  缘起

单粒播种并不是一项特别先进的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单粒播种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开始被逐步推广和应用。即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种子企业的参与,单粒播种技术也在过去十几年中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但是,我国过去由于都是计划经济体制,种子生产的质量无法得到提升,播种机和播种技术十分原始、落后,种子价格也相对便宜。所以,农民早已经习惯每穴播种34粒种子,待到种子出苗后再进行间苗。这就是我国农民千百年来形成的播种习惯,这样的播种方式就要大量浪费种子和劳动力。但我国农业技术员、种业从业者和农民由于信息和思维习惯的限制,对传统的播种技术和实践从来深信不疑,他们对此还总结为:“有钱买种,没钱买苗”。就是说宁肯多播种子,然后再进行间苗。如果万一播种量小,出现缺苗断拢,有多少钱都买不到苗,一年的收成就要打水漂。

在原来的公司推广产品的时候,虽然产品表现不错,但是价格高,农民接受的阻力很大。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最初提出了“121”的播种方式,每袋种子包装5600粒,每亩保苗3600株。在种子出苗之后发现所有经过穗烘干的种子出苗率都很高,完全能够达到单粒播种的要求。所以在第二年我们就改变了包装,每袋包装4400粒,每亩保苗4200株。这一措施得到了农民和经销商的广泛欢迎,因为它即降低了播种量,节约了成本,也节约了间苗所需要的劳动力。

但是问题随之也出现了。即在手工播种的地区,通过两年的宣传、推广和示范,农民基本上都可以接受单粒播种的概念和方法;但是使用播种机播种的地区,农民无法进行单粒播种,因为中国所有的播种机都是为了一穴播种多粒种子设计和制造的。而且,中国由于劳动力价格上涨的速度很快,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机播面积的比例逐年扩大,如果不能解决机器单粒播种的问题,公司产品未来的市场将会十分有限。

 

二、  设想

问题既然已经明确,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如何在机播区,如何推广单粒播种机及其技术的问题。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经过广泛的咨询和调查,发现我国国内根本就没有设计和制造单粒播种的厂家,而进口国外的单粒播种机体型大,所需要的动力大,即不符合中国分散的小农经济的国情,其动辄数万元的价格也是中国农民根本无法承受的。

通过进一步调查我们发现,当时在河北深泽县有一个叫“农哈哈”的县属小型农机企业仿造了一台意大利的气吸式单粒播种机并放在其展览室里,但是这个工厂从来就没有真正生产过这种机型,因为国内市场没有这种需求,这一机型设计也并不符合国内的需求。

我们在经过讨论之后提出了与“农哈哈”厂合作,试验、改造和推广单粒播种机的设想。但这一设想在公司内部并没有得到多少认同和支持,因为有人认为是标新立异和不务正业,这个项目在短期内对公司的业绩不会有太大帮助;有的人认为传统势力和思维习惯太强大,一个企业根本无法改变它,这个项目只是白费功夫;还有人认为与一个县属企业合作不太靠谱,对方技术和资金实力太弱,不具行业优秀企业的潜力。于此同时,我的这个想法在公司上层也仅仅得到口头礼貌性的支持,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但是,不改变现状就无异于等死。不试验不会知道结果,努力之后即便失败也不会有遗憾。我们的这一想法和建议获得了农哈哈工厂的积极回应。农哈哈长的张总经理还专程到北京与我们商谈合作意向和具体计划,并保证工厂内部的所有技术骨干和资源都会向这个项目倾斜。

就这样,单粒播种机的改造、试验和推广的计划就在一片怀疑和反对声中起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