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十八亿亩耕地粮食安全农产品价格宏观调控农业 |
分类: 三农话题 |
- 写在世界粮食日
美国大旱了,乌克兰歉收了,世界的“粮仓”也开始体验到了全世界三分之二受苦人的“饥饿感”;全球的谷物期货市场毛了,投机商兴奋了,消费者心里也开始打鼓了。好在中国是一个半封闭的市场,中国一直奉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国策,世界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可以被中国的海关和和善于操作技术壁垒官员们抵挡一阵。
我们总是喜欢拿十八亿亩耕地说事。一方面是耕地的紧张,要严防死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另一方面是农村中大片的耕地被撂荒,因为种粮食的收入还赶不上各种投入和人工的成本。留守农业生产的不过是些老弱病残,从业者后继乏人;农业产业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新技术储备不足,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农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堪忧。
我一直以为十八亿亩耕地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它的基本逻辑是仿佛粮食是从耕地上自然冒出来的,无论是什么质量的耕地,无论有什么样的投入,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
“十八亿亩耕地”只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条件之一,而根本就不是充分条件。官员们和一些农业经济学家们总是有意无意在掩饰或者回避一个话题,这就是:农产品的长期价格决定中国的粮食安全 – 这才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充分条件。
笔者的基本逻辑是:
l
l
l
l
l
l
别总拿“十八亿亩耕地”说事。如果政策真正给力,中国耕地的数量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有增加。西部大片的荒地由于缺乏水资源和资金没有开发,而中国东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方式浪费了70%以上的水资源。
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分别是哈佛大学的埃尔文·罗斯(Alvin Roth)教授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伊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教授。他们据说是解决了“稳定匹配难题”(Stable Matching Problem)- 即资源和需求的有效分配而获此殊荣的。不知道这两位大师是否有能力算清楚占中国土地面积90%以上的农村,占人口50%左右的农业人口,占11%左右的农牧渔业GDP的配比是否合理?在此基础上的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