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蒙古 (三)

标签:
伽苏特蒙古农业农场杂谈 |
分类: 随笔/日记 |
蒙古的农业
畜牧业发达。蒙古总人口二百六十多万,牲畜存栏数达到五千万头,但是面临的问题是集中化程度不高,出栏率低,抵御灾害的能力不强,牧场退化等等。
沿途看到的羊群大都是绵羊和山羊混养。山羊以挤奶和卖羊绒为主。羊绒目前的价格是30美元1公斤,比起一年前的50美元1公斤要差了很多。经济危机对于这个内陆国家影响也很大。牧民放牧夏天沿河边走,水草肥美;冬天则定居山的南侧,以抵御风雪;秋天则在中间地带放牧。
蒙古的农业向来不够发达,其农业区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地区,靠近俄国边境地区。蒙古的北部地区虽然纬度要高一些,但是它比中南部的高原的海拔要低800-1000米,有效积温比乌兰巴托反而会高一些。再加上水源更丰富一些,中北部成为蒙古的“粮仓”。
草原与远处的麦田
即便如此,蒙古中北部的土层平均也只有30公分的厚度,下面是沙性土壤,保水和保肥的能力不强,在中国属于中低产田。因此,蒙古的很多田块在种植过程中需要轮作,否则产量太低。在蒙古,倒茬轮作一般是根据地力情况而定,一般是在种植1至3年的大麦或者小麦之后休耕一年。在蒙古,农作物的种植基本不用化肥和农药,一方面它们是“纯天然”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的提高潜力也很大。
与以往的认识不同,其实,蒙古有很多河流和湖泊,特别是在西部。主要河流为色楞格河、鄂尔浑河、科尔布多河、克鲁伦河、扎布汗河等。最大咸水湖乌布苏湖面积3350平方公里,最大淡水湖哈尔乌苏湖,还有吉尔吉斯湖、库苏古尔湖、阿奇特湖等。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夏季短而干热,冬季长而严寒,常有暴风雪,是 “寒潮”的发源地之一。
蒙古美丽的河流
蒙古过去小麦产量可以达到100万吨,粮食基本自给。但目前,65%小麦需要进口。这是由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蒙古实行私有化之后,由于各类集体农庄的纷纷解体。目前,小麦年产只有30万吨。不过在近几年,由于新型私有化大农场的出现,农作物的产量一直在迅速增加。
近些年来,蒙古无论哪个党派上台,都鼓励发展农业。蒙古农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是,鼓励畜牧业向农业的转化,因为可以增加产出效益,增加就业。大农场的投资建设,和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的转变。
蒙古租给农民的土地是一公顷每年1美元,租期六十年。但是如果农民连续3年不种植粮食作物,政府有权收回土地。农民也可以把土地转租给他人(“准农场主”),一次性六十年租期买断的价格品均是每公顷100美元,很划算。
“伽苏特”农场
我们参观了蒙古最大的私人农场“伽苏特”(Gatsuurt)。他目前有农田75万亩,而且还在扩张之中。农场的主人是一位“煤老板”,以开采煤矿起家。但是它没有“忘本”,他把开采煤矿所赚的钱都投资在了农业上。
我们只参观了他的农场中的一个。在这个农场中,种植的有大豆,土豆,油菜,小麦,大麦等等。农场聘请了职业经理人 – 一位长相有一些像华人的小个子经理,看上去只有30多岁。他身上穿着一件“洛杉矶湖人队”的黄色T恤衫,带着一个项链,英语讲得挺好,很西化。此外,农场还聘请了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技术顾问,在过去5年里,一直为农场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
很时髦的农场小个子经理
在我们的访问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数十台“约翰迪尔”和“新荷兰”的收割机在不同的田块和作物上同时作业,场面十分壮观。其中的大型气吸式播种机令人印象深刻 - 它18米宽,可以播种36行,有6吨的种子加化肥的舱容,每天可以播种250公顷。
大型播种机
此外,农场装备了全套美国的大型自走式喷灌设施,农场实现了全部自动喷灌。公司在作物新技术和品种选择、种植比例、作物轮作、以及市场化方面非常注意,劳动效率很高,市场竞争力很强。
我们在地里看到小麦用两种不同的收获方式收获。一种是用“康拜因”- 联合收割机,另外一种是收割和脱粒,在询问其中缘由的时候,农场的经理告诉我们,用“康拜因”收获会有少量的损耗,用两次收获的方法损耗会减小,所以农场的高产地块普遍用两次收获的方法,这样的比较效益会更好一些。
油菜田和农场的谷仓
公司还投资了一个现代化的屠宰场,产能时日屠宰牲畜800头,其中牛200头,羊600头,全部进口的是韩国的设备和技术。预计间年底明年初可以投产。投产后,将会给本地的畜牧业提供提振空间,为企业也带来巨大的效益增值。
农场总部的一角
总之,这个农场的在规模效益,现代化投资的力度,注重科学管理,市场化和产品的深加工和增值,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我们还参观了另一个私人农场,它也是十分现代化的农场。它以种植小麦为主,今年小麦种植六万亩,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