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婚”预演能奏出“和谐”之音吗?
文/简单浪漫
一般来说,相爱的男女都会盼望走向“围城”,因为爱到深处,自然希望与对方步入婚姻的殿堂长相厮守。但时代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常常在婚姻的大门外徘徊,他们害怕缠绵悱恻的爱情会在“围城”中枯萎。也许,现在的社会男女平等了,性观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曾经“如一团乱麻,总是剪不断,理还乱”男女问题,如今在正流行的“试婚”中得到了新的解释──在领取结婚证书前,像夫妻一样生活。也许因为这样的准婚姻关系是未来婚姻的预演,虽然缺乏法律保护,但人类婚姻中所有的特征都具有。
男人和女人在谈恋爱时,总是想尽办法去伪装,去塑造一个好的形象,掩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用优点来换取对方的喜欢。而两人一旦领到那张法律“纸”,成了夫妻后,开始履行夫妻职责和义务时,现实生活中的锅碗瓢勺就开始不停地“奏乐”,从一开始的抒情曲慢慢演变到“交响乐”,最后发展成“摇滚乐”,彼此真实的面目和所有的缺点就在碰撞中一点点露出庐山真面目,这种对对方性格、爱好和优缺点的深入了解跟冬天的第一场雪一样,已经来得晚了些,等真正发现对方在性和性格上都不是理想的配偶时,木已成舟。因此,试婚则有助于避免这种因婚前盲目带来的痛苦,降低离婚率,所以很多计划结婚的年轻人热衷选择“试婚”,提前过“夫妻生活”,提前“磨合”,从各个方面来检测对方是否是自己最佳的“伴侣”,从而奏响婚姻的“和谐”音符。
从理论上讲,现代男女之所以选择试婚,应该是为了将来好好生活,体现着社会的一种进步和人性的和谐。据对上海、成都20─30岁的未婚青年的调查表明,只有26%的人认为婚前同居有害无益,而首肯“可更深地了解对方的人品个性”的高达68%,“可以互相照顾、男女互补”的占到55%,“双方不合适分手容易”的为47%,“不同居就不了解对方的性生理缺陷”的有28%。调查中,一些年轻人不认为试婚是“越轨”或“另类”行为。有的人说“同居跟结婚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张纸(结婚证)的问题”;有的认为“我跟他就算接触再深,对他的了解也只有40%,通过试婚才能了解他另外的60%,而以后跟他生活,最重要是靠对这60%当中很大一部分的真正了解”;还有的比喻说“工厂里做个产品要先打个样,不打样就直接做,万一失败,这不是一点点,而是几万个产品,就好像几十年都浪费掉了,所以,我觉得该提倡同居”。
在“试婚”的外衣下,同居双方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更看重自主独立和个人利益,会努力促进两人的匹配程度,寻求建立更稳定的二人世界。俗话说:婚姻好比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在婚姻中,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安全系数,和谐的性生活与和谐的婚姻是互相协调的,犹如天平的两端一样,需要的是两者平衡,即两者都要和谐,否则婚姻将面临着危机。尽管试婚被认为有不少好处,但也有较大的风险。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从一开始就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试婚沦为一种攫取各种不正当利益的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婚前试婚过的夫妻,婚后离婚的概率更大。同时,由于试婚关系不受法律保障,试婚期间的经济往来如果没有预先的约定,一旦日后分手,常会引发纠纷;非婚怀孕和生育是另一个风险,一些女性的身心可能因此而受到伤害;还有些人打着试婚的幌子,却频繁更换性伴侣。
现在对试婚的是非功过是众说纷纭,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却如同决堤的洪水势不可挡,在大城市中,7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对此更是乐此不疲。无疑,试婚对传统道德是一种猛烈的冲击,但新时期不是不讲道德,而是淘汰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道德,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新道德,这需要时间,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试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充分说明,正是由于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道德体系,才出现了这些问题,对试婚最好的办法,也许不是堵塞而是疏通,这确实要取决于法制意识的健全、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独立人格的建立,很难想像没有独立人格的人能够缔结独立的婚姻。所以,试婚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态,正确的做法是在感情基础上建立性生活,如果男女双方感情甚笃,对两性关系认识清楚,试婚未尝不可。如果仅仅是满足性需求,没有感情,试婚的结局不言而喻,根本无法演奏出婚姻的“和谐”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