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战争》读后感

标签:
杂谈大二 |
分类: 随想随感 |
《每个人的战争》读后感
先来看看网上对该书的一些基本介绍:
副标题: 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
精英医师罹癌18年,坦诚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为医为患的双重经验——
作者大卫·塞尔旺-施莱伯博士既是癌症患者,更是一位有优异科研背景和深厚人文关怀的医生。该书综合前沿科研成果、18年抗癌经验,是一本有充分科学研究支撑的防癌抗癌指南;兼具饱含哲思的个人回忆,与身为精神科医生为癌症患者提供心理关怀的经历,又是一本为癌友点燃信心和斗志、提供安慰和纾解的陪伴之书。
从饮食、锻炼、情绪、环境四方面,有力预防和抵御癌症——
16页彩图,简明呈现抗癌日常行动科学指南。
癌症主题世界顶级畅销图书,轰动欧美;译成36种语言,热销50个国家——
两次荣膺《纽约时报》畅销书,常居Amazon癌症类图书榜首。
国际权威机构安德森癌症中心院长约翰·门德尔松、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刘端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向阳鼎力推荐——
并非每个人都会患癌,但癌细胞存在于每个人体内。抵御癌症,需要我们改善生活方式,在日常的饮食、锻炼、情绪与环境中有所行动;需要我们彼此关怀,为癌友提供支持与慰藉。预防和抵御癌症,是每个人的战争。
本书是一本有充分科学研究支撑的防癌抗癌指南。在癌症成为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平均每6人就有1人死于癌症(见世界卫生组织官网)的当下,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些什么,来降低患癌的可能?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在接受常规癌症治疗手段(如手术、放射疗法、化学疗法)的同时,还能在生活中做些什么,来巩固治疗效果,防治癌症扩散?
作者大卫·塞尔旺-施莱伯博士既是癌症患者,更是一位有优异科研背景和深厚人文关怀的医生。他是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科临床教授,该校整合医疗中心的联合创始人,拥有医学博士及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因其在精神病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他赢得了2002年宾夕法尼亚州精神病学协会总统奖。
在本书中,他综合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合十余年的抗癌经验,写就此书,试图为健康人预防癌症、癌症患者巩固抗癌效果提供帮助。书中所阐述的一些自然的保健方法,有助于预防癌症、防止癌扩散或增强癌症治疗的效果,可用做预防癌症的生活指南、常规癌症治疗手段的补充。
同时,因其兼具饱含哲思的个人回忆,与作者身为精神科医生为癌症患者提供心理关怀的经历,又是一本为癌友点燃信心和斗志、提供安慰和纾解的陪伴之书。
如书中所言:并非每个人都会患癌,但癌细胞存在于每个人体内。抵御癌症,需要我们改善生活方式,在日常的饮食、锻炼、情绪与环境中有所行动;需要我们彼此关怀,为癌友提供支持与慰藉。预防和抵御癌症,是每个人的战争。
这本书最初是猫步儿推荐给我的,后来又有几个朋友向我推荐。
读完有段时间了,前阵子忙,加上新浪博客的现状,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写一写。趁着这个周末两天在家,还是写几点感想吧。
一、关于治疗
虽然朋友们推荐此书给我,都是希望我从中获取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注意改变自己的饮食、环境等,尤其是要检视自己的饮食习惯;也有人本身是不看好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的,觉得关键是自己要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在我开始治疗前,也一直有博友建议我不要化疗,觉得这些治疗有害无益,但事实上,虽然作者对饮食、锻炼、情绪与环境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强调要利用身体自然的防御功能,但他并不是因此否定常规的治疗,而是强调:
到目前为止,除了西医里那些最好的常规治疗手段,还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有效治愈癌症。试图放弃这些方法,是完全不明智的……同时,仅仅依靠这些方法,而忽略用我们身体的自然机能来抵御肿瘤,也是全然不明智的。利用身体自然的防御技能,我们可以预防癌症,或者可以增强癌症治疗的效果。
所以,治愈癌症,还是要双管齐下,在医院的常规治疗同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明智的。
有好几个朋友给我转发的公众号上的文章,提到某些人患癌后没有治疗,而是世界各地去旅游,因为心情愉快,发现病灶都消失了。其实在他们转发之前,我自己也看到过很多。诚然,会有这样的例子,但正如以前有人例举了一些没有进过学校或者学历并不高但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的例子,来宣扬读书无用一样,他们举的例子,毕竟是极个别的成功整合,绝大多数人的成功,还是要先接受前期的正规教育。像那样,靠精神愉快而不治而愈的例子不是没有,但也是极其个别的现象(让自己精神愉快确实有益战胜病魔),事实上,我也看到身边有好友的母亲,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放弃治疗,开始四处旅游,但很快就走了的。
现在的治疗癌症的药物,其实副作用都挺大的,如化疗几乎没有不掉头发甚至基本掉完的,还有导致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降低等,常常是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对好细胞杀了个遍,所以我们要自己设法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以前吃药,我很少去注意说明里的副作用,毕竟那些出现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但现在真是不一样,吃的很多药,副作用是很普遍的,而且几乎没有选择,因为类似的药,可能都差不多。
我4月下旬开始吃的一种新药,第一次吃后立即有强烈的恶心感,想吐,想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心理作用,结果一看说明,一堆的“十分常见”、“常见”的各种反应,恶心也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还有之后两次复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都过低,开始我还想着按照以前的规律,化疗时如果打的是短效的针,一般是指标先跌到最低,之后会慢慢好转,所以第一次复查发现指标低,我还想着是不是先不打升白针,等第二次复查时如果还不达标再说,但医生要求打,天爸也帮我分析现在有每天吃的药的影响,第二次未必就能正常升上来,所以最后还是去打了一针,幸好打了,因为第二次复查仍是不达标,赶紧再打,否则下次治疗时如果还不够,当天就不能治疗了,得先打了针升上来再说。我的肌酐,今年2月以后一直正常的,且有走低的趋势,所以在4月份复查时,我突然想到不必每次都同时复查血常规和生化了,既然生化指标都是正常的,那就索性只抽一管血,看一下血常规即可。上期治疗时抽血,这项指标仍是很好,但吃了一周药后,肌酐又变红(超高了),再去看看说明书,果然,血肌酐升高也是“十分常见”的症状之一。
有很久了容易腹疼腹胀,因为第五期CT后医生曾经提醒过我,我有腹水较多,如果到什么时候腹胀得难以忍受、吃不下东西时,要去医院抽腹水,所以之后腹胀,我都想当然地以为是因为腹水多,加上生病后吃得多、睡得多,而活动又少,不容易消化,但某天吃完一瓶一直在吃的药后,我顺手打开说明书看了一眼,发现这药的副作用里就有会导致腹疼腹胀,看来之前分析的原因至少是不全面,也不排除是药物的影响啊。
之前除了指标的数据上的表现,自己能够直接感觉到的最大的影响是,化疗以来,开始频繁腹泻而且非常严重,也看到很多病人是严重便秘的,最初还奇怪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现在想想,其实都是在伤害肠胃吧。我现在挂的免疫药水,导致我身上出现较多的血管瘤,很容易出血,有天晚上,嘴唇下面那个因为吃西瓜时碰了一下,流血不止,甚至创可贴一贴上去都立即被血渗透然后血继续往外涌,以前都觉得这种流血倒是不疼,只是太麻烦而已,但那晚时间太长,第一次觉得血流到后来,人都已经开始发晕。那个血管瘤,在之后的两三天里,特别容易碰到而出血,有天夜里可能是碰到被子,早晨醒来,发现嘴角到耳朵全是血渍。幸好后来终于掉了,不再影响到我。
但没有办法,目前的技术手段就是如此,有些是无可避免的,明知对身体会造成伤害,却不得不使用。
同事说,她关注的一个经常组织户外的博主,消失两三年了,前段时间又出现。原来是前阵子因为做生意压力大,发生脑梗,去做检查时突然发现了肠癌。他说起当时医生给出的各种治疗方案,每一种对身体都会有不同的伤害,但他就是觉得,自己要活着,所以有些伤害既然无法避免,也只有承受。在化疗的过程中,他的反应很大,但也都咬牙坚持。
既然选择了治疗,那就坚信、坚持吧。
二、关于期待
刚开始治疗时,尤其是第一期治疗前,对医生的态度很不满意,感觉医生缺少了很多必要的交代,包括对病情和治疗方案的说明,以及治疗期间的各种提醒等。不过看书中大卫提到自己病后向同事咨询,还有其他一些自身是科学家的在患病后向医生咨询,医生给的答案也常是含糊的,或是不认为在治疗之外,饮食、情绪、运动等方面有特别需要注意的,不相信那些可以有助于预防或者治愈癌症。
还有很多研究,会出于经济上的原因,把重点放在能为公司带来巨额利益的方面,反之则不愿意投入研究。如书中提到“当投资者认为即使像紫杉醇这种相对次要的抗癌药物(书写得较早,当时可能还是相对次要的,现在紫杉醇似乎已经是化疗最常用的药之一了,至少我这次化疗前,咨询过上海、南京、无锡的专家,包括前段时间又挂了妇瘤科,建议的方案都是用紫杉醇,所以看到这段才比较敏感)每个都可为公司带来10亿美元的专利费时,这种规模的投资就似乎是合理的。换句话说,投那么多钱去证明西兰花、覆盆子或绿茶的抗癌作用,就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可行性了,因为这些食品不能取得专利,销售这些东西不可能收回最初投入的成本。……”而当没有人投入那些研究,并发表在正式的权威杂志上,肿瘤医生就可能不会认可,也不会当作权威的结论向你推荐。
所以,不要过于期待医生主动教你一些什么,很多时候,需要靠自己。
好在,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像大卫那样全面、系统地研究,我们现在有这本书,有很多结论可以借鉴。
如书中提到的那位科学家的发现那样,我们不要简单地看每种疾病患者存活的中值是多少,而要努力通过治疗和个人加强疗效的知识,争取处在存活曲线上的那根长的尾巴里——延长自己的寿命。
三、关于饮食
饮食部分其实是很多朋友推荐时的重点,也是书中花了较大篇幅去写的,当时看过书的简介,我甚至觉得我只看这部分就可以了,其他可看可不看。
书还附有彩页,很细,就不想再重复了。我如果做摘抄,反而容易遗漏,有兴趣的不如直接去看书。说点我感兴趣的吧。
此书对绿茶的防癌、抗癌作用提的很多,其实这个观点倒是早就看到,当年还想过,我从小就喝绿茶的,很少喝其他饮料,怀孕期间不宜饮茶,还觉得白开水太难喝下去了,怎么还是得了癌呢?现在倒也好,继续喝着吧,总是有好处的。
要少吃糖。以前仗着自己多吃不胖,看有女同事为了减肥不敢吃甜的,还自豪地说自己不怕,但糖是癌症的美餐,上次就有家有癌症患者的同事提醒我要吃少糖。只是没想到作者讲的不指是糖,还特别提到了白面粉,说“当我们吃糖或白面粉这些高‘血糖指数’食物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就会迅速上升”,会刺激细胞的生长和活动,成为肿瘤的养料。不吃糖容易,想想我平时还是很喜欢吃面食的,在家也喜欢烙饼,看来以后也要注意了。毕竟治疗以来,自己的血糖确实有升高的迹象。幸好我一般吃的是中餐的馒头、包子、饼之类,倒是很少吃面包,那样烘焙出来应该更加不宜吧,至少反式脂肪要少得多。
这次生病以来,平时不管是医生还是好友聊天也都是建议我多吃高蛋白的、有营养的东西,天爸更是从一开始就天天念叨,恨不得我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后来看到我后来容易腹胀,有时吃多一点就能胀痛半天,就建议我把有限的胃口尽量用于高蛋白的食物上,希望我能少吃米饭、蔬菜等,尽量都去吃些鱼虾肉蛋类,尤其是劝我多吃鸽子和甲鱼,看到我蔬菜多吃一点,就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尤其是每次复查发现我的总蛋白、白蛋白、红细胞等又降低了,当时肯定少不了叨叨。但看这本书,是建议少吃猪肉及其他红肉加工食品,少吃动物脂肪,建议多吃蔬菜和豆类的。不过鱼类是较好的。
还有一个印象深的。西红柿、西兰花都是抗癌食品,但两者要一起吃效果更好。
四、关于锻炼
在今年3月YI情严重之前,我是有机会就尽量多出去走走的,只是经常会走多了回来觉得腿软,我以前的累不同,是那种大腿都发软,只恨不得把腿架高、放平的那种,平时朋友也总劝我多休息,这种时候少运动。
我其实是一直觉得人要多动动才有精气神,但在活动之后的反应又让我经常在想,我是不是在违背规律了?
看到此书中举的例子,自体锻炼对改善免疫系统有相当好的效果,参加一些运动,对身心都很有好处。我看到书中提到一个女病人“自从动了两次手术后,她就看起来很像个‘小老太婆’了,而她也从心底里感到自己老了”,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上次我提到过,打针时前面那个女病人说自己现在丑死了,以前经常做瑜伽等运动,现在不做了,肌肉都没了,而我自己也觉得,不打球之后自己的反应明显迟钝了,走路都慢了许多,长期在家,又经常受腹痛影响,觉得人老缩着,自己也觉得自己老了很多。但参加一些运动,感觉又找到了能量,斗志昂扬了。
书中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运动后的好处(其实我本身是知道运动对身心的好处的,只是一直不知道在治疗期间是否合适多运动些),看了这本书,我又有了信心。当然,有些体育锻炼可能有危险,所以要选择合适的,也要注意量,参加运动团体、玩得开心,肯定是更有益的。只可惜我那可恶的PICC管,使我无法再打乒乓球,否则,少打一点,不要过于激烈,会让我比走路、跑步更开心的。
作者也提到“很多病人都记得自己在被注射了既有疗效、又有毒性的化疗药剂之后的那两个礼拜里,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床上挪到沙发。病痛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再加上治疗造成的精疲力竭,这是癌症最让人气馁的一面。……休息是没有用的,睡觉也起不到效果,整个身体就像灌了铅一样。”
被疾病或治疗搞得疲惫不堪的时候,身体锻炼是一种最重要的帮助自己的办法。
事实上,今年3月中旬要求严格两点一线之前,我经常去爬爬山、逛逛公园,每次步数都不少,虽然回来当晚或次日会觉得腿发软,但出去走时,是觉得自己精神特别好的,后来被困在家里,动得少了,精神反而不如那段时间了。治疗后期身体不如最初一两期是原因,出去开心地走路、赏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恢复上班以来,虽然不能像以前那样睡懒觉了,但多少要走走,另外加上人的社会属性,在人前多少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最近感觉自己又能站直了,从刚上班时走路的迟缓,到现在又能比较轻盈地走路了。没有机会运动,我自己会有意识地多去水房打个水、上个厕所等,让自己沿着走廊多走几个来回,也算是多动动了。如果一直在家,不是躺在床上,就是坐在桌前,人都没了精气神。
五、关于情绪
原本觉得这部分是我不需要看的,因为自我感觉我并没有一般人的恐惧、消沉等,但还是翻了翻,有收获。
书中提到易引发癌症的“C型性格”,倒是与我相近(虽然我不是因为童年时期不太受欢迎或者父母暴躁易怒等),但学会专注于自己倒是我该注意的。在书中提到的各种方法中,我还要尝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书中有大量的如何驱除恐惧、往日的伤痛和无助感的方法和例子,本身这与我无关(当然,我到现在都没敢跟父亲说,不想让他忧心),但其中一个病例找到唤起病人内心力量的,是让那个病人(记者兼作家)把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教训写出来,结果那个病人在写的过程中,通过专注于一个力所能及的地,又恢复了生存的意志。看到这个例子时,忽然想到,以前坚持写博,虽然辛苦,但让我坚持的一个原因也是写博能让我放松。所以,新浪博客停后,我是不是不该完全放弃,还是坚持写一点,保持和博友的联系?
好啦,不知不觉又写了很长了,今天该结束了。总之,看这本书,还是很有收获的。自己要学会改变,包括改变一部分性格和生活方式等。注意饮食,也注意自己的环境(如避免辐射等)。争取更有效的战胜癌症。
路边的杜鹃。(摄于202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