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长安客》之杜甫

标签:
杂谈大一 |
分类: 随想随感 |
阅读:《长安客》之杜甫
杜甫,本来不想写了,因为这个人物在以前语文课上说得多。最熟悉的评价是诗圣嘛,还有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和李白的对比如此鲜明,所以经常会拿他和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来做对比,他和李白的诗,他和李白的性格,甚至他和李白的关系,总是被比较。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败的时期,他忧国忧民,很多诗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疾苦,因此被称作诗史。语文课本里曾出现过、直到现在都能背出其中很多经典句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石壕吏》为代表的“三吏”、“三别”等,都让人印象深刻。杜甫生活得很困苦,作为那么有名的一位大诗人,小儿子竟然活活饿死了。因为《长安客》里记录的杜甫,与以前印象中的杜甫,并没有太大的反差,所以好像也没什么可写的。只是觉得既然写了王维,还是给这位可敬的诗圣也写上几句吧。
看这本书,才知道杜甫的科举和仕途,比王维还坎坷。王维虽然因为是歧王的座上宾,在唐玄宗与诸王的权力斗争中,成了牺牲品,不再被重用;之后又因为张九龄在政ZHI斗争中败给了李林甫,再次失去机会,但好歹当年曾因歧王和玉真公主的推荐,22岁就考上了进士,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竟然几次科考都落第。二十四岁落第时,完全没当回事,还开开心心地去旅游了,总以为以他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才华,他还会有很多机会可以一鸣惊人。但他离功成名就总差一点。叫按理唐玄宗是非常爱才的皇帝,但他运气就是那么糟,他后来参加的那次科举,是唐代有记载的皇帝缺席制科监考的三次中一一次,也是玄宗朝唯一一次,而当时的权相李林甫并不欣赏文人,又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使那次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他也不是没有过机会,他曾在玄宗祭祀时献《大礼赋》而得到玄宗的赏识,让人待制集贤院,下旨让宰相专门出题试他一人,然而,虽然杜甫得意于“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这样的殊荣,只可惜,出题的仍然是李林甫,看完他的试卷,只给了“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还是拖着。所以杜甫在等待机会时,也曾不得不厚着脸皮转走权贵之门,为了让别人识得他的才华,尽最大努力写诗吹捧着那些名人高官,甚至在李林甫失势、杨国忠发达后,不顾以前曾讥诮讽刺杨国忠,开始写赋阿谀奉承起杨国忠来,自己也知道这是“凄凉为折腰”。王维再不顺,在靠不上歧王后,还曾遇到文采俱佳的张九龄,欣赏他文学,让他做了右拾遗,而在当过安禄山的伪官之后,只是小惩,最后又升了官,做到过正四品下阶的尚书右丞。而杜甫的多数时候,家里吃穿都艰难,需要找朋友接济。在很多官员被囚禁长安时,杜甫因为官太小而可以自由走动,逃出长安后运气好,见到了皇帝,并被升官为左拾遗,从八品上,而最后做到的最大的官,是安史之乱后官越来越不值钱时,为人严武做幕僚时严武帮他要的检校工部员外郎,六品上的虚衔。
杜甫的经历中,让人敬佩的,
一是他的忧国忧民,即使是茅屋为秋风所破,叹的仍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更是写下那么多记录百姓疾苦的被称作诗史的诗;
二是他始终对朝廷忠诚,关心时事,心系长安,即使战乱中颠沛流离,仍是不止一次地制定着回长安的路线,所以一听肃宗昭告天下收复长安,就立即整理行动,离开妻儿,向长安出发,会有那首特别难掩激动的“漫卷读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不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却因各种原因,始终未能再回得去长安,最后在病中仍在感叹什么时候能够再回长安,可惜58岁病故在岳州后,直到43年的,孙子才一边借钱一边沿途乞讨求告地把杜甫迁葬回了家乡;
三是正直,虽然也为当官则折腰,但真的被任命为左拾遗,却过于看理谏官的职责,不顾肃宗清洗玄宗旧人的主题,在肃宗因猜疑宰相房琯是玄宗派来监视自己的间谍,因而找理由处置房琯时,拼命进谏,说明房琯的才能学识、德高望重,想证明肃宗是误判,在肃宗恼羞成怒下令逮捕杜甫并三司会审来问罪,甚至亲自下墨制放逐杜甫回家省亲,就是这样,长安一收复,杜甫仍然立即离开妻儿想回长安;
四是敬业,在当左拾遗期间,把之前空置的才智都投入了工作热情,经常想着百废待兴的长安城中的平民无法入眠,盘算着早晨要向皇帝启奏的话题,盼着早点开门,因房琯之事而被放逐华州后,工作虽然枯燥烦杂,他仍是尽心尽力去做,甚至为即将去吏部考试的学生准备的五个策问问题,都是关于当时最需解决的经济时务的。
而让人心疼的,是他这一辈子真是太苦了。为生计所迫,带着全家,真是辗转远行了很多地方,缺衣少食,甚至一直要腆着脸向朋友乞讨。几次受朋友邀请去移居某地,结果带着拖家带口好不容易赶去了,有朋友未能履行诺言的,有投奔的朋友已经调任、去世的。杜甫并非一开始生活就那么困苦的,在他祖父甚至父亲都做官,家境还都是非常好的。他的爷爷,当时长安城是尽人皆知的,甚至很多人听说他是杜审言的孙子,还要特地去看一看他;父亲也是五品的紫袍高官,所以他年轻时可以衣食优裕、肥马轻裘地游荡于各地;他的妻子,也是四品官员的女儿。所以对比他后期的生活,更令人叹息。在战乱时期,生活不易啊!当然,如果不是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样的战乱和生活困苦,杜甫也未必能因他的那些诗而以诗史、诗圣名气天下甚至到现在都受后人敬重。所以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但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最有名的文字,几乎都出现在那个时代,这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所谓乱世出英雄,连文人也是如此。
读唐代文人想在长安混出名堂的故事,突然觉得他们就相当于现在的北漂,多少才子涌向长安,希望出人头地,最后熬出头、混出名声的就那些。这些人,再坎坷,再没有当上高官,至少名垂千古了,还有很多最后默默无闻的呢。
百度百科里关于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常被人引用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白色的马蹄莲我们非常熟悉,它也是经典名花,白色的马蹄莲是正宗国货,而彩色马蹄莲是近几年培育出的品种,原产于非洲中南部,价格相对昂贵。它有粉色、黄色、红色、紫色以及酷酷的暗黑色,盛开的时候宛如彩虹一般绚丽缤纷。彩色马蹄莲是天南星科,马蹄莲属中除白花马蹄莲外其它种及杂交品种的统称,多年生草本。肉穗花序鲜黄色,直立于佛焰中央,佛焰苞似马蹄状。彩色马蹄莲花色艳丽,叶片翠绿,花叶与花瓣相映生辉,雅致秀丽。彩色的马蹄莲在埃塞尔比亚人眼中非常神圣,被奉为国花。但是这么美丽的花朵,却暗藏杀机。彩色马蹄莲美丽的花瓣中,暗含着大量生物碱和草酸钙结晶,如果误食了会引起晕厥、昏迷、恶心等症。(摄于20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