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法认同的《八月未央》

标签:
大一杂谈 |
分类: 五彩生活 |
读书:无法认同的《八月未央》
这次去借书,看到庆山(以前的安妮宝贝)的小说《八月未央》,开始只觉得书名很熟,后来想起是今年钟楚曦、谭松韵、罗晋领衔主演的一部电影,算是《七月与安生》的姊妹篇。也没细翻,顺手借了回来。
因为在电影频道看过对导演的采访,所以对剧情基本是知道的。
百科里对小说的介绍是:率真叛逆的未央和憧憬婚姻的乔是性格迥异的闺蜜知己,个性的强烈碰撞让单纯暧昧的情感日渐醇厚,而乔的男友朝颜的到来使得三人的情感更加微妙。朝颜与乔认识十年,表面上深爱着乔,与乔谈论着结婚的事情,却在乔天真无邪地幻想着嫁给他,给他生十个孩子的同一时间,与未央发生了关系。朝颜获取了另一个女孩的贞操,之后甚至愿意放弃公司的外派机会留下与之成婚,被未央拒绝。在机场与未央告别时,朝颜表示自己对于乔的伤心无能为力,同时将责任推卸到未央身上,称未央是他的劫难。小说结尾,朝颜轻描淡写地告诉未央在日本和一个上海女孩同居了,可能不回去了。而未央还在一边独自抚养孩子,一边数着距离朝颜回来还有多长时间。
而对同名电视剧的介绍则简单些: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闺蜜知己在个性的强烈碰撞与爱情的抉择间逐渐释然,最终冰释前嫌。
打开读,开始还奇怪那么快情节就发展到那一步了,这样结尾还怎么写啊,难道再回忆?没想到那么快就读完了,后面竟然是另一篇了。原来这并不是一本完整的小说,而是一个小说集啊!
难怪评论说庆生的小说一向难改编,真是没想到那么薄薄的十几页纸就完了。很空的排版,也不过26页。
以前看到的,都是因为要把那么多故事浓缩在一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所以需要大幅地砍,从而突出主线。看过书再看电影,常常会觉得单薄了些。
对电影因为容量关系而在渲染、铺垫上做得容易不够这一点,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先看过电视剧版的《何以笙箫默》,钟汉良最擅长演这种深情款款的角色,那么多集一点点铺垫开来,人就被带入故事中去了,包括其中一些句子,如那句关于“如果世界上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我不愿意将就。”的话,现在也常被当作经典来引用。那部剧,是我在天天上大学之前追过的少有的剧之一了。就连被很多人批评的唐嫣在其中缺少表情的演技,我也觉得与她演过的其他角色相比,她在其中演出了经历过那七年之后她的成熟和克制,不再像以前只会演一些可爱的傻白甜,还是给两人的感觉增加了更多深情的感觉的。后来再看黄晓明和杨幂的电影版,就完全无法被带入剧情,无法产生共情,实在是发展得太快了。
但《八月未央》真是相反,那么短短的一篇小说,真是只有一点基本框架,得在里面加入多少血肉啊。搜的时候才发现原来18年还拍过一部电视剧,这更得编剧下多少功夫再创作啊。
看完小说,另一个感触是,我真的无法理解书中的人物。书里的三观真的正确吗?没看过电影,不知是否会改编得可以接受一些。但在小说中,说是闺密,就可以那么快那么心安理得地抢了对方交往十年的男朋友,还觉得闺密与自己生活会更幸福,准备一起去外地,相信她会喜欢和自己一起抚养与那个男人的孩子。打着爱情、友谊的旗号,这样的行为就很高尚了吗?没有撇下闺密,和闺密的男友一起外派去日本,却在闺密自杀后,独自抚养着孩子,并等着已经宣布和其他女人同居的男友,就算是忠于对闺密的友谊吗?无法理解。
包括看后面几篇,感觉庆山小说的调子都是差不多的,也许我太理性,所以无法认同她的书中那些人物,常常放着原本可以拥有的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喜欢上一些也许是因为与众不同或者与自己的生活不同而对自己产生吸引的人,选择上一种注定不可能有顺利幸福结局的生活。小说里的人,似乎特别容易爱上那些生活复杂、带着点颓废和悲剧气息的人,但现在生活中,我觉得还是尽量和简单、阳光一点的人相处吧,很多时候,想拉人上岸,最后结果却是自己也被拉下了水。NO ZUO NO DAI,这句话真的不无道理。或许这说明我真的老了,更追求一种安全的生活,对那样的感情,也只能在影视剧里看看、感慨一番而已,在生活中,我绝对不赞成去选择。
阅读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果然还是要多读经典,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种只是热门却禁不起推销的小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