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四年级夸奖作文 |
分类: 随想随感 |
http://pic.babytree.com/foto/photos/71/62/69/246f1a572cfb2fe698fdff_srkrYb.jpg |
请多夸夸孩子吧! 昨天跟外婆打电话,外婆夸天天最近作文写得不错,还笑说我们母子两个都成作家了,成天写呀写呀的。 昨晚不知怎么就想起了自己当年从怕写作文到喜欢写作文的事。 高中以前的作文已经完全不记得了,我甚至不记得自己当年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写的,印象深的是高中,也许是因为高中之后对待作文的态度就完全变了的缘故吧! 高一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是个姓马的女老师,长得人高马大的,很严厉,成天板着张脸,加上她一米七几的身高,更让人害怕。其实我当年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并且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所以我并不需要怕她。只是当年的作文一直令我头疼,因为每周要写三篇日记,内容不限,她也只是打个分,很少写评语,更不会象现在的语文老师那样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写上好几句鼓励、肯定的评语来。我当年的作文总是只有六、七十分,所以特别讨厌写作文,更不会有激情去自己想着写什么。最好的朋友琳是在另一个中学上学,她的文笔很好(现在是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经常发表一些美文,同样的毕业二十周年聚会,经她一写,感觉就那么煸情啊),我的日记,就常照抄她的。选的自然都是我喜欢的作文,但一样得不到好分数,也得不到多少肯定,于是我就继续想着法子应付那些日记的“任务”。后来有一天,马老师和班里一男生发生争执,推搡中不知怎么就打碎了眼镜,也伤了眼睛,之后更多的是伤了她的心,伤好之后就不肯再来教我们,换了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其实她走之后大家反省,这个老师对大家还是非常负责的,教学也很认真,只是夸奖少了一点而已。 新班主任的形象与原来那个马老师恰好相反。男老师,却只有一米六几,于是大家都喊他“小班主任”,似乎没有人喊他“*老师”的,以至于这会儿我都不记得他姓什么了。他来后我的第一篇作文,照例是漫不经心地写了交上去的,发下来时我傻了眼:我只写了大半页,小班主任不但给了我90分的高分,而且竟然写了一页半的评语!当时怎么写的我忘了,甚至我那篇作文写的是什么我也忘了(如果当时也有博客之类的留存多好!),但那一页半的评语,那热情洋溢的夸奖,却让我记忆深刻。之后的作文,我都会努力去写好,心中暗自期待着老师的再次表扬。虽然之后只有过一次那么长的评语,但夸奖、鼓励是每次都有的,甚至还有好几次,老师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全班读。那以后,我就慢慢不再讨厌作文了,甚至在每次作文之后,都会有一种期待。 高三时换了一个将要退休的老教师,姓吴。对我的第一篇作文也是大家赞赏,高考前他也多次说过,我的作文不是那种有华丽词藻的,但语句通顺,感情朴实,条理清晰,所以我的作文在高考时可能得不到最高分,但因为比较稳,所以也不太会轻易丢很多分。而有些人的作文,则可能会比较极端,遇到欣赏的阅卷老师,可能就是特别高的分,而遇到不太喜欢的阅卷老师,则有可能很惨,不如就象我这样,高考时不要冒险。在他的欣赏下,高三的我,依然不怕作文。最后高考结果,从相对成绩而言,我的语文考得最好,父亲帮我分析,觉得是我当时那篇作文得了一个高分。 回忆起来,自己读书时父母在写作方面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指导,而自己从怕作文到喜欢写点东西,只是缘于高中后来的两个语文老师对我的夸奖。因为希望被夸奖,所以就会努力去写,慢慢地,就转化为内力了。 有了天天之后,因为经常带天天参加网上的活动,需要“交作业”(即将活动情况发帖,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这些活动),所以常常发帖;又有了博客,每天更新,每天记录天天的成长。写着写着,似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用思考,想到哪儿就记到哪儿,甚至常常听到一句话、遇到一件事,第一反应就是可以写一写。看过太多优秀的博客,我仍是写不出那些美文或者深刻的文字,但作为一种记录,我每天充满热情;在版里的征文活动中,还每次都能得点大奖。在网络世界里,通过与各位爸爸妈妈的真诚交流,已经越来越习惯于这种每日更新,好象不写点什么,总是不舒服,即使是出差,也总要想办法找个地方上网写点什么。每次回想起以前怕作文的日子,就会感慨当年老师的鼓励对我有多么大的激励,感慨现在写博过程中博友们的肯定对我能够坚持的巨大力量,也正因为此,对天天的作文,虽然因为没有带他从小上什么作文班,他的起点比班里很多孩子差很多,从一年级写话到二年级慢慢写作文,看到作文得到好成绩的同学在老师博客里提交的优秀作品,看到天天每次为写一篇作文要憋上个半天时间,也曾为天天着急过。但在坚持对天天夸奖(在此还要感谢各位博友们对天天的“好评”和中肯的建议啊!)和鼓励外加支付稿费之后,我很高兴地看到,随着年级的增加,天天写作文越来越顺了。虽然考试时还是时不时地因为审题不清而被扣很多分,但至少天天不怕作文,不讨厌作文,甚至还经常主动想着写点什么。我相信,只要孩子自己有兴趣,发挥了他的内力,他会努力去学习各种作文技巧,努力设法去提高。相反,如果孩子自己不上心,老师和家长再怎么努力,水平提高仍然会有限呀! 不止是作文,在练琴或者其他方面也是,如果家长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去具体辅导,其实真诚的夸奖和欣赏,已经有很大的力量了,就多夸夸孩子吧!如果家长自己有能力辅导孩子,本身是好事,但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内行”而总去打击孩子,在指导的同时,一定还要多夸夸孩子,保持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呀!
又: 早晨喊醒天天后,天天穿着衣服,突然说:“妈妈,我突然想到一个特别好玩的故事!”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哦,是又有灵感想写什么了?”结果天天回我:“不是要写的,是我想到一个以前看到过的故事!”顿时有点失望啊!我现在是不是有点功利了?最盼望的就是天天又有灵感想写作文了!幸好当时还算理智,心里有点小失望,没有表露出来,于是听到了天天给我讲的一个关于郑成功的故事: 郑成功的父亲希望郑成功习武,而郑成功喜文。某日郑父指着船对他说:“两舟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郑成功正好听到有人吹笛,于是回复:“八音齐奏,笛清(狄青)怎比箫和(萧何)”。郑父无奈。 天天怕我听不懂,还特地向我解释了对子中暗含的四个人。呵呵,天天最喜欢这种有趣的段子,而且这种故事看过,那些对话,天天总能记得很牢啊! 不过刚才写之前在网上搜了一下,此故事并不是出自郑成功父子,而是纪晓岚和乾隆,这个可能倒不太重要了,关键是天天记得那两付对子、对这些能有那么大的兴趣啊! 附: 鲁肃、樊哙、狄青、萧何,人名巧入联
有一回纪晓岚随乾隆皇帝下江南,乾隆为更好地欣赏沿途风景,命令将帆放下,摇橹慢行。适 乾隆很得意,认为上联出得绝。既即景生情,又暗嵌历史人名(三国的鲁肃和西汉的樊哙——音“快”),借鲁肃不如樊哙暗示大清以马上功夫治天下,文不如武。 乾隆点名让纪晓岚对下联,这时,纪晓岚想起了乾隆出行时八音齐奏的场面,
于是对曰:“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下联对得天衣无缝,也暗含了两个历史人物(大宋名将狄青和西汉宰相萧何),借此提醒皇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