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礁,旧日贫民区

香炉礁,旧日贫民区
解放前,香炉礁地区是大连市内有名的四大贫民窟之一。
另外三处是:寺儿沟一带,红房子,主要是码头的苦力装卸工居住区。
石道街一带,从山东过来的贫民,拾破烂的,卖菜的居多。
昆明街一带,为那时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一是有轨电车,二是少部分的汽车,三是占主要部分的人力车。昆明街贫民窟就是统治者为解决人力车工人住宿建造的居住区。
在甘井子一带也有贫民窟。西岗、小岗子地区,则是老大连人的居住区,虽然贫苦人不少,但是做买卖的也不少,比较繁华吧。






19世纪末,大鼻子,在大连修建商港、城街、铁路,需要大批劳工。香炉礁的荒滩上建起一批简易房,租给他们居住。1905年,小鼻子,日本侵略者占领大连后,沙河口铁道工厂、大连船渠工厂和西岗子周家炉的顺兴铁工厂三大家,年年扩厂招工,招来的工人都居住在香炉礁。当时,这里是“三不管”地区,警察不管,日本殖民者不管,当局政府也不管。解放初,仍然,油毡纸棚厦子一处接一处,窗户上贴着纸,没有自来水。要想吃水每天都要去担水,2分钱一担,开水则是1分钱一壶。偌大的香炉礁地区是劳工聚集区,大家多以拉平车、扛大包、赶马车等为职业。老辈儿形容这里“风天一脸灰,雨天两腿泥”。
根据资料记载,1939年,日本人开始在香炉礁海岸规划建设“大连西港”。但受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到1942年6月1日,仅有1座突堤码头和卸货场投入使用。同年8月,香炉礁码头正式营业。
香炉礁一带,也是大连的垃圾排放场和市内粪水转运码头。当时,大连市内的粪便是由淘粪工人将粪水从住户家粪池淘出来,再倒入拉粪的马车上,由马车运到这个小海湾。工人将粪便倒入小船的船舱里,小船载着粪便运到金州、普兰店等地的农村,给庄稼施肥。故而,这里也被称作‘大粪坑’早前,香炉礁那里,地名叫朱家屯,别名大粪厂。现在是铁龙小区、北港桥一带。
埋立地一词,来源日语填拓或填海造地意思。
香炉礁,黑嘴子,北海头,这一带还包括现今的大菜市(双兴市场、家具市场),轻轨总站(宜家、麦凯乐),疏港路,热电厂,工人村……
从东北路延伸过来的土路西侧是农村的庄稼地(现在的香一街一带);西边坡地上的小破平房就是当时的渔民、农民和贫民居住地(现在的工人村)。土路东侧是停靠小渔船的小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