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大拉风之二,(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
标签:
杂谈 |
(二) 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生活区
玉澜堂。是一座临湖的三合院建筑,这里是光绪皇帝在园中居住以及后来被囚禁的地方。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和风清穆”西配殿藕香榭。"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就将光绪皇帝囚禁起来,并将玉澜堂四面的门窗都堵死,又砌筑了许多道墙壁,使光绪皇帝完全与外界隔绝。这些墙壁虽然大部拆除,但仍留有当时的遗迹。
宜芸馆在紧邻玉澜堂北面的单独一个院落。乾隆时为了在清漪园里能与在紫禁城里一样,有个藏书、读书的好地方,于1750年在勤政殿(今仁寿殿)之西建造了一座建筑,其正殿名为“宜芸馆”,并配有东西两配殿:东曰“道存斋”,西曰“近西轩”。芸,芸香,喻书香。
夕佳楼是位于昆明湖东北岸的一座两层小楼,其名取于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小楼临湖而建,其东侧楼前小院,实际处在玉澜堂与宜芸馆之间,其院落的北面即为宜芸馆的正门。
乐寿堂。是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之名取自《论语》中"知者乐,仁者寿"语句。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
水木自亲殿,是乐寿堂建筑群的宫门,五间穿堂殿,前有石造雕栏临水码头。慈禧太后走水路出入颐和园时,常在此码头上下船,清末在殿内装设了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专线。
永寿斋位于乐善堂的东跨院,曾为总管太监李莲英的住处。
德和园:在颐和园东宫门内。仁寿殿向北即是德和园,原为清乾隆时(1736-1795)恰春堂旧址。光绪时(1875-1908)改建,其主要建筑为大戏楼、颐乐殿和庆善堂,是慈禧观戏的场所。
颐乐殿是德和园三大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大戏楼对面,专为慈禧看戏建造。殿里面为慈禧太后设有宝座、休息室和午休的寝室等,装饰陈设颇为讲究、奢华。慈禧酷爱京戏,她驻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殿中听戏。被赏看戏的王公大臣按爵位高低分列东西两侧看戏廊中。
庆善堂是慈禧太后看戏时临时休息的殿堂。殿的西暖阁曾作过画室,有一幅《传神秋毫》的肖像最为她喜欢,曾被送往美国展出,至今仍在美国华盛顿博物馆。
文昌阁。颐和园内有六座城关(其中五座: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文昌阁与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现在另收门票文物展。)
耶律楚材祠位于文昌阁西,建于元代,现仅存墓穴及殿房三间。庭院中竖有一尊翁仲(石人)及清代乾隆御碑一座。其为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大臣,元朝开国元勋。
知春亭桥。颐和园东宫门向西、玉澜门向南对着昆明湖东岸有两个相邻很近的小岛,岛上一亭两桥,亭称“知春亭”,桥称二龙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