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远的鸟巢(影像)

(2010-10-19 16:03:57)
标签:

北京

奥运

鸟巢

游记

散文

影像

文化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

 

“京奥运”缘了国人百年梦想,我国运动健儿以51枚金牌的总成绩,位居世界各国之首。国家体育场(鸟巢)更是以神来之笔,吸引着五洲四海游人的眼球。但凡去北京的游人,无不去“鸟巢”观赏。

国庆前夕,正好在京有个笔会,主办单位组织与会人员参观,借此机会一饱眼福。

“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在保持“鸟巢”建筑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对原设计方案结构布局、构建截面形式、材料利用率等问题,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与优化。

原设计方案中可开启屋顶被取消,屋顶开口扩大,并通过钢结构的优化大大减少了用钢量。大跨度屋盖支撑在24根桁架柱之上,柱距为37.96米。主桁架围绕屋盖中间的开口放射形布置,有22榀主桁架直通或接近直通。

为了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节点,少量主桁架在内环附近截断。钢结构大量采用由钢板焊接而成的箱形构件,交叉布置的主桁架与屋面及立面的次结构一起形成了“鸟巢”的特殊建筑造型。主看台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与大跨度钢结构完全脱开。

“鸟巢”以巨大的钢网围合、覆盖着9.1万人的体育场;观光楼梯自然地成为结构的延伸;立柱消失了,均匀受力的网如树枝般没有明确的指向,让人感到每一个座位都是平等的,置身其中如同回到森林;把阳光滤成漫射状的充气膜,使体育场告别了日照阴影;整个地形隆起4米,内部作附属设施,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

许多建筑界专家都认为,“鸟巢”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将具有开创性意义,成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上的历史见证。

置身于鸟巢之中,人几乎显得很渺小,巨大的钢支架环绕着托起鸟巢,灰色支架中点缀着中国红的主体建筑,使你不知道该用什么言语来形容,仿佛进入梦幻世界。更让人惊奇的是,整个场内竟然没有一个支柱,完美的设计营造出极舒适温度。坐在看台上遮雨挡阳,抬起头上方都装有屏幕。一眼望去,中央碧绿碧绿的草地,四周白色线在红色地面衬托下形成环形跑道,尽收眼底。

鸟巢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碗状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比赛时,看台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变化的,充分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观众量的要求。

静静地坐在观众的椅子上,望着这百条巨龙环抱的“巢”,一种感慨不禁油然而生: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远古先人也和鸟儿一样在树上“结木为巢,编堇而寝”。今天,人类虽然走出了森林,还是时时刻刻离不开森林的呵护,如同你不能停止呼吸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北京奥运的主题,“和平、友谊、进步”是“鸟巢”的生命元素。一个伟大的民族,用一种钢铁般的意志和信念,构筑起华夏儿女的荣光和一个拥抱世界的梦想!鸟巢,更是精神的“家园”,生命的意义许在于此。人类的精神,从个性张扬,寻求自我存在与肯定,世界因此而呈多样化。然而,回归将成为必然。

不是吗?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和自然的环境、自然的生活离得越来越远。

于是,人们又开始向往和追求那些原始、自然、环保的物质生活条件。

……

走马观花看鸟巢,在这美轮美奂建筑面前,留下的只有兴奋、激动和震撼!

尽管奥运离我们渐渐远去,但奥运的情怀一直萦绕在心里。

不知是北京成就了奥运,还是奥运成就了北京。有一点可以确信,随着我国在世界上地位的不断提高,奥运以后的北京乃至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鸟巢也必将成为北京即天安门、长城、故宫、天坛等经典建筑之后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线!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影像)



永远的鸟巢(影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