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散文、文化、文学心情、休闲、游记、杂谈旅游 |
夫子庙前秦淮月
如诗如画的江南,粉墙黛瓦,翠意横流。潺潺的河水,弯弯的拱桥,水上间或有小船划过,船家女儿摇着橹,一曲轻柔的吴侬小调,感情质朴,韵律天然……
按捺不住对江南的诱惑,早春时节,我又一次轻轻踏入这片土地。
南京的历史名胜古迹很多,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夫子庙和秦淮河了。
秦淮河古名“淮水”,又叫“龙藏浦”。相传,秦始皇东巡途经南京,为使于船只行驶,下令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因而得名“秦淮河”。其实秦淮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早在远古时代就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也是南京地区的第一大河,全长110公里,流经城内10里有余,故称“十里秦淮”。十里秦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唐朝大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写下美丽动人的诗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十里秦淮”都有过生动的描写。
千百年来,秦淮河一直哺育着古城南京。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和稠密的居民点,东晋以后更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成为建康的南面门户。“锦锈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绮窗丝幛,十里珠帘,灯船之盛,甲于天下。也正是从那时起,秦淮河中多了些滑腻香艳的胭脂水,耀眼的珠光宝气,薰人的脂粉铅华,酿造了另一个妩媚而又凄婉的秦淮。明初,朝廷又在这里设立教坊司,自此艳帜高擎。金粉楼台,笙歌人家;画舫凌波,浆声灯影构成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畸形繁华。而风云变幻,又留下了多少令人启齿的天下兴亡。
置身于秦淮桥上,至今还可以看到秦淮河昔日繁华的痕迹。白和灰是两岸建筑的主要颜色,屋顶是灰,飞檐是灰,连窗户和廊柱都是灰色。墙却白的刺眼,构成建筑的每一堵墙都是白色的,即使是接近水面的不起眼的墙根也是白色的。好像每天都有人刻意的粉刷过一样。河中有各种船只往来穿梭,倘在深夜两岸挂起灯笼,闭目细听,如有丝竹声声,你很可能会怀疑自己已经置身于秦淮古境中,合上眼睛也许还能感觉得到“秦淮八艳”柔曼的身姿。也难怪有许多文人感叹:“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啊!”
漫步到桥上观望秦淮河,两岸楼榭连着平台曲栏,银光颤影镶在波影浪边,依水而建的小楼轻灵俊秀,青瓦白墙,飞檐画栋,雕花围栏,楼上挂着红灯笼,楼下有石梯上画舫,整排小楼红白黑三色,艳丽、纯静而又庄重,在这里,贮立片刻,吹一下从河面上拂来湿润的凉风,你就会觉得脱去了纤尘与凡俗,进入了古典而又安静的新境地。
过桥后,对面便是乌衣巷。六朝时夫子庙一带,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均为名门望族所居,每天都有长衣广袖,描眉施粉的达官贵人往来于长街短巷间,当年茶馆里一壶清茶谈空论玄坐半天的景象,从古建筑中仿佛还能找到踪影。乌衣巷里全是青石铺的路面,两边是青瓦白墙的古居,墙脚下一溜摆着卖雨花石的小摊,王谢古居就深藏在乌衣巷里。古居的主体为燕堂和鉴晋楼,里面附有王导、谢安的家族陈列和六朝文化艺术陈列。庭中有仿兰亭的小品式曲水流觞流杯渠,楼堂外的墙壁上还携有竹林七贤图、双狮图、行乐图等壁画,颇富东晋闲云野鹤式文化风格。作为一个历史名城,古南京有过太多的征战的硝烟和王朝的更迭,而秦淮河却仿佛是隔世的乐园,永远是金粉楼台,灯红酒绿。难怪杜牧在《夜泊秦淮》中不由地感叹道:“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国破偏安之时,却依然歌舞升平,也许是历代的统治者,都有不愿打破秦淮河这一池春梦吧。
过桥的右边,正是《桃花扇》中一代名妓女李香君的故居—“媚春楼”。“媚春楼”与秦淮河边上的其它小楼无太大的区别,依旧是飞檐画栋,青瓦白墙,静立于河边。相传,秦淮歌伎李湘君与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两人在秦淮河上相识,相爱,发誓一生相伴,后来候方域弃明投清。清军破了南京,侯方域和李香君在栖霞山的白主庵相会。李香君拿出桃花扇追怀往昔,一怒之下撕碎象征忠诚爱情的桃花扇。这一朵桃花,凋零在消亡的大明江山之时,凋零在最抒情的一个刹那,这是秦淮河上的千古绝唱!如今美人已去,故居如今成了人们幽思怀古,畅想丽人当年风采的品茶之地。
文化气息浓厚的夫子庙,香火也依旧十分的旺。家里有高考学生的家长来到这里,是免不了一定要进去祭拜一番的,祈求圣人能够保佑自己的孩子“金榜题名”。只是不知道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是否能够理解如今的高考制度?曾经的《论语》是否能够解析如今的文章?数理化这些现代科学我们的圣人又能帮上多大的忙?尤其是不知道我们的老夫子,究竟懂得哪国外语?每次看到那些虔诚进香的人们,就会想到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心里不由得窃笑不已。
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夫子庙本是读书人读书求学之处,却偏偏紧邻这六朝金粉地、歌舞升平的秦淮河。不说别的,光是两岸亭台楼阁式的建筑和这条包容着书卷气、脂粉气的河,就是一幅绝佳的景致,颜色圆润而饱满,意蕴丰富而让人惊服。一边是贡院,一边是晓明楼;一边是书生,一边是歌伎;一边是读书进仕,一边是纵情声色;居然如此和谐的构成了秦淮河独特的景致。
千百年来,喧哗的夫子庙与柔和而又繁忙的秦淮河,以自身的厚重承载着历史如歌如画如泣如诉的真实画卷,把这“江南春雨杏花枝,牧童短笛帝王府”背后的血雨腥风演绎得淋漓尽致。声色之地,王气之州,纵有百般柔情绘春色,锦秀华章安万邦,怎奈何铁蹄惊梦,长矛破春,这石头城下,秦淮河边,夫子庙里,岂能不溅血桃花?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秦淮河才固守千年的静默,以其高洁而与世无争来刻写岁月的年轮,记载这风涌云处长歌当哭的真伪人生。
尽管如今的夫子庙、秦淮河一带繁华依旧,不论何时总是人流如潮。琳琅满目的小商品,雨花石、小饰物、小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漫步街上,空气中有种淡淡的幽香,霓虹灯下,音乐声中,行人迈着悠闲的步伐,走走瞧瞧,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意。只可惜现代商业那浓重的金钱气息,已经把旧时的一切全部淹没了。走过重新整修过的、簇新的“乌衣巷”口,不禁回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那苍凉深沉的怀古诗句,倒是应该反着来理解了:“朱雀桥边人如麻,乌衣巷口映晚霞。到处王谢繁华地,难觅寻常百姓家。”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会有种怀旧与伤感的情绪,秦淮河在人们心中定格下来的朦胧美,就像我们梦中的玫瑰或康乃馨,尽管歌声远去,浆声已渺,却让我们心中保存着一种美好的情愫,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牵挂,对现实生活的珍惜与憧憬。
离开夫子庙、秦淮河,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然而我魂似梦牵,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又置身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