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将于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最显著的特点是规定个人敏感信息在收集和利用之前,必须首先获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确授权。
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办一张银行卡,随后就有人找你推销保险,刚一去体检完,就有人找你推销药品,刚和某一公司签约填上你的家庭信息,之后你自己包括父母爱人的手机都会收到莫名的短信广告。你可能会想,谁这么神通广大,可以在这么段时间内获得如此详细的信息?无可厚非,有人卖了我们的信息。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这种资源早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当然这种商品的交易和买卖存在于地下,也就是说是非法的。但就是这种非法的交易早已经发展成了产业。据“业内”人事透露,一些以调查公司为名的信息买卖公司一年可获利千万。巨额收入的背后,有着强大的需求。这种需求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信息更成为一些行业的的必需品。比如一些小额信贷公司,他们目前的主要操作模式就是通过移动公司获取电话,然后通过发送贷款信息推广贷款业务。这种模式虽然有点全面撒网的意思,但却有着强大的宣传作用。而且更多的是中国目前的电话营销,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获取手机号码。在这样的行业需求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利益链条。导致个人信息买卖愈演愈烈。
这种让人不胜其烦的信息泄漏都来自于哪里呢?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电信机构,医疗部门,房地产公司,金融部门,招聘公司等是主要的信息泄漏机构。确实在我们生活的当下,没有不需要这些部门的,我们要有电话,有医疗,要买房,要炒股,要工作,这些都是我们个人信息集中的地方,而这些部门里,大部门都是国有垄断行业,都来自于政府部门。从而可以看到,在信息买卖的罪恶产业链上,政府竟然成为了信息买卖的温床。接近3/4的信息的泄漏来自政府。
还有就是网络,从谷歌被赶出中国开始,我们就对个人信息的泄漏有了警觉。而近两年,某些网络公司,利用公司软件盗取用户信息的情况也屡屡见诸报端。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虽然有心抵制,但是却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因为在目前的市场上,几乎所有的网站都会分析用户的个人信息,让我们早保护个人信息方面更加无力。
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我们在法律上对于个人信息的保密的空白状态。一直以来都没有人关注个人信息的走向和使用。导致很多“内鬼”里应外合,轻松的套取了用户的信息。把它卖给其他行业。在调查中显示,中国目前一条信息最高可卖“6万元”。利益驱动下,当然铤而走险,更何况“无法可依”。
此次发布“个人信息保护标准”虽然是种进步,但是在个人信息的买卖上还没有立法,对于个人信息,个人敏感信息的界定都需要更明确的规定。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完善。让我们共同期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