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计算模型的例子(吴瑕)
(2008-08-17 17:14: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前期理论准备 |
指数一般问题
一指数的定义及分类
指数是一种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动态的相对数,运用指数可以测定不能直接相加和不能直接对比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动态;可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可以研究总平均指标变动中各组标志水平和总体结构变动的作用。
指数按所反映的现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前者反映个体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个别产品的物量指数、个别商品的价格指数等;后者是表明全部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工业总产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按所反映的现象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前者反映生产、经营或经济活动数量的变动,如商品销售量指数;后者是说明经济活动质量变动的指数,如产品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
3)按计算形式的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前者指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计算出来的指数,后者是前者的变形。
二编制流程
一)指标涉及的因素分析,构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指用来刻画于描述总体基本状况和各个变量分布特征的综合数量。例如:全国人口总体的基本状况和性别分布特征可用总人口数,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男女性别比例,男性人口比重,女性人口比重等指标来描述。指标建立一般遵循5个原则:1、目的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全面性原则。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对定性的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都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5、通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设立的指标能反映不同类别事物的共性。建立的指标必须具有发展性,即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灵活应用。如针对纺织的各个子行业的不同情况,在指标的权重上可以进行调整,更准确地反映不同行业的特征。
二)调查。
具体调查方法如下:
1)普查是指专门组织的、对全体调查对象普遍进行的一次性全面统计调查。
2)抽样调查是指根据概率理论,从全体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样本单位进行观察,取得样本统计调查数据,并据以推断总体的统计调查方法。
3)全面调查是指国家统计系统和各个业务部门为了定期取得系统的、全面的基本统计资料,按一定的要求和表式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提供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这种方法在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广泛使用,现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成份的多元化,已经不太适应当前的形势,只是作为一种补充性的统计调查方法。目前主要是在各类规模以上的企业调查中运用。
4)重点调查是指在全体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取得统计数据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法。重点调查取得的数据只能反映总体的基本发展趋势,不能用以推断总体,因而也只是一种补充性的调查方法。目前主要是在一些企业集团的调查中运用。
三)收集整理数据,编制综合指标。
编制合成指数的一般步骤:1)求单个指标的变化率;2)求多个指标对称变化率的合成;3)求初始合成指数;4)求最终合成指数。(若指标涉及季节因素,还需要加入季节因素调整)。
三范例
例1:幸福指数
核算体系的指标构成为:社会健康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四大类。各类又分列出若干项目。假定人口总量一定,即以某地区(社区)的抽样调查为基础,因此,所有指标数据均具有可获得性;该指标对幸福的影响方向以其后面括号中的加减号表示:“+” 表示幸福度增加,“-” 表示幸福度降低;指数的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法。
1、社会健康指数(5项):
——儿童虐待率==受虐待儿童人数/儿童总数
——婴儿死亡率==死亡婴儿/婴儿总数
——老年人中贫困比例==贫困线以下老人数/60岁以上老人总数
——医疗保险可得性==拥有医疗保险的人数/人口总数
——健康保险普及程度==各种健康保险拥有人数/人口总数
2、社会福利指数(7项):
——生活服务满意度==对生活服务满意的人数/人口总数
——可支配住房的用户比==拥有房产的人数/人口总数
——养老保险可得性==拥有养老保险的人数/人口总数
——参与文体和旅游的频率==每年参与文体旅游的人次/人口总数
——闲暇的分配与构成==闲暇时间/工作时间 大于1记为(+)
——失业人口比率==失业人口/人口总数
——思格尔系数==食品支出额/个人消费总额
3、社会文明指数(8项):
——非婚生育率==非婚生育人数/妇女总数
——离婚率==离婚为数/登记结婚总人数
——吸毒人口比率==吸毒人数/人口总数
——犯罪率==罪犯总数/人口总数
——青少年自杀比率==青少年自杀人数/青少年总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