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破产,我们从中得到哪些警示
(2009-01-13 09:13:12)
标签:
宝胜集团唐崇健杂谈 |
分类: 随感/杂谈 |
“三鹿”破产,我们从中得到哪些警示
2008年年底,三鹿进入破产程序。虽然,我们对“毒奶粉”事件仍还义愤填膺,但对这样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著名民族品牌的轰然倒下却不免感叹和惋惜。2007年,三鹿销售额达到100亿元、品牌价值149亿元、总资产16亿元,连续15年稳居国内奶粉市场的头把交椅。昔日的辉煌、今天的没落,相同的悲剧并不会因为“三鹿”的破产而不再度重演,“三鹿”不仅是一个悲剧,而且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给我们留下的警示太多太深。
我们翻开三鹿的企业文化,其核心价值观是:诚信、和谐、创新、责任。他们对“诚信”如是诠释:诚是立身之本,信是兴业之本。诚信是三鹿的基本准则,也是三鹿人的基本信念和处事态度。正如三鹿一样,我们的企业无一例外的均将“诚信”等字眼写进了核心价值观,但悲哀的是,我们的企业和社会却面临诚信严重缺失的危机。
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说:“创新,是三鹿发展的核心动力。三鹿过去的每一天都是在不断创新、完善和超越自我中度过的,只有我们的学习与创新速度快于对手时,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在过去的若干年内,三鹿虽然通过持续创新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却始终没在核心竞争力上取得突破,承担起带动整个民族产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责任。确切地说,三鹿仅仅是国内低端微利市场的霸主,而面对高端奶粉市场却举步维艰,据2007年的统计显示,外资品牌差不多占据80%。这种悲哀绝不仅仅出现在奶粉行业,我们的很多民族产业缺乏国际性品牌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红海”狭窄的市场空间中拼杀的民族品牌,如果不选择突围,究竟还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还会付出多大的惨痛代价?
“三鹿”事件发生后,我们才知道添加三聚氰胺已经成为奶粉行业的“潜规则”,因此很多人为“三鹿”鸣不平。其实,“潜规则”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所谓规则,应该是有明文规定、约定俗成,并被人们广泛认同的;所谓潜规则,就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符合少数人利益,并能够支配企业、行业、社会运行的规则。行业的众多潜规则本来是少数唯利是图的企业经营者在小范围内推行的,而对负责任的企业决策者和政府官员来说,要做到“独善其身”,绝不能身陷这些规则之中,按潜规则办事,而是要敢于站出来抵制、批判和揭露,如果让潜规则大行其道,自己也深陷其中,那就迟了。而我们的消费者、政府和整个社会更要大张旗鼓地提倡规则意识,坚决反对“潜规则”。
笔者所从事的电线电缆行业就存在许多类似的潜规则。在竞争残酷的低端电线电缆市场,大家对潜规则趋之若鹜,真正的规则正在被颠覆,产品的标准不断被降低。对国计民生安全危害巨大。我们很痛心,更不希望在电线电缆行业出现另一个“三鹿”。
“三鹿”的破产,给我们带来的警示远远不是我们今天想到的这些。企业的市场及信用大厦的建设,往往需要旷日持久的努力,而一旦出现裂缝,就会一夜倾覆。当我们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最宝贵的。
“三鹿”的破产,或许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道德缺失的企业领导者,缔造不出一个百年企业;一个道德缺失的行业群体,创造不出一个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