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崂山巨峰石刻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散文 |
崂山主峰,又称崂顶,在崂山中部,海拔1133米。周围灵旗峰、美人峰、小巨峰、柱后高等百怪嵯峨,形如剑戟。极顶小石坪,方约数尺,仅容二、三人,周围铁栏防护。登临其上,唯见大海浩瀚,水天一色。此处可观日出,所谓“巨峰旭照”即此。先后找到一些时刻,罗列于此。
”双福“。80年代崂山开发石刻,在崂顶刻有双福石刻走上爬山栈道,隔谷相望,对面岩壁上镌刻着两个巨大的福字,是仿照我国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书刻就的,字势雄健,十分醒目。
题刻“原泉”。原泉在巨峰西北,为崂山最高之泉,泉水自岩下流出,成为北九水及其下游白沙河的源头。字径60厘米,梦歙山民题刻。
题刻”比高崮“。 位于比高崮北侧山体上。比高崮在巨峰西南,海拔1083米,是巨峰南侧山峰中最高的一座。花岗岩石崮,笔直陡立,顶部较平坦,北高南低,从其西侧观望,似比巨峰还高,故名“比高崮”,因又像少女面向巨峰含情凝望,故又称“美人峰”。
诗刻“登巨峰顶”。诗为杨得志上将所作,镌刻在哨所下之正面,篇幅2平方米,诗为:“登望黄海,巨志成城;峰注云霄,顶灭来敌。杨得志一九六一年五月九日。”该诗刻为四行藏头诗,每行首字连读为“登巨峰顶”。
题刻“昔日朝鲜杀敌立功,今朝崂山艰苦筑城“。驻军战士刻。
题刻“思危”。新修《崂山志》记载为“嵊县邢契华”题,记录错。1935年记载为“邢契华”,与馆藏工务局档案对照,应为“邢契莘”。邢在1931—1935年间任国民党青岛市工务局局长。
题刻“家”。1982年镌刻于哨所门前,表示守卫战士以此为家,字径1米。
题刻“崂山巨峰”。镌刻在巨峰部队最高建筑东面的岩石平台上,字径30厘米。1982年哨所战士刻。
题刻”黄海第一哨“。
题刻”冲天剑“,“辛未年秋王春林书”。位于巨峰顶。
题刻“东海奇观”。
"海阔(天空)“ 。据”崂山刻石“等资料介绍,只提了”海阔“,其实下面还有不很清晰的”天空“二字,可能是驻军战士所刻。
题刻“气壮山河”,1972年驻地战士所刻。
”留念“,崂顶,驻军战士所为。
"崂山峯店(巅)“
位置最高的徳人路标设置点,在接近峰顶的岩石上。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爬崂山的人,看到照片上那个长方形刻痕的石刻,一定会感到有点印象,可能以前也曾见过。对,这就是百年前那些住在胶澳租界内,并且喜欢爬山的德国人,在崂山深处的一些登山线路上,于沿途石头上刻制的一些专用路标。据有关资料介绍,当年德国人在崂山主山脉中,曾开辟了十六条登山线路,并且编号,用阿拉伯字镌于石上。“字大逾寸,作长方印,涂以朱油,以便识别。于要道通衢,更施五彩。崎岖曲折之处,再叠石作志”。
路标的旁边有”平祥“二字。
”沧州“,应是驻军战士所刻。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题刻“海上名山第一”。这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95岁时为崂山题写的“海上名山第一”石刻,苍劲的笔力和游龙飞凤般的书法,深蕴着这位老人对崂山的无限深情。有人还从题刻中发现了很有见地的寓意。说是“海”字的三点水像一只喜鹊,“每”像只狐狸;“上”字像是一个人在一只小船上作揖;“名”字是一只凤凰;“山 ”字是一个人正在划船;“第”字分明是两只鸟同在一棵树上;“一”字像一只元宝。
题刻“虔女峰”。位于黑风口处,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题写的“虔女峰”,许多资料介绍说,邓颖超上崂山所题,事实是 1986年邓颖超没有到崂山。
虔女峰又称“美女峰”,在崂山巨峰顶西北,南望黄海,北临黑风口,海拔 1000米,原名孝女石。在黑风口的十八盘公路上,南望可见一山峰似头戴围巾的农妇,其状甚美,这就是虔女峰。
题刻“黑风口东南里余有巨石面西南而立朝晖夕霭影姿绰约状如虔女”,”邓颖超同志八六年为此石题字,今刻石以誌。“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这里道德经上篇三十七章讲道,下篇四十四章言德。有人考证,《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所以,应该称《德道经》。
题刻“嘉会”,区区二字,意味深远。它出自《易经》之《文言篇》:“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著名易学家刘大钧教授撰写。
”团结起来“,砖塔岭东,林场工人所为,1975年。
“丘处机说法图”
“庄生晓梦图”
“老子悟道图”
“神”,灵旗峰上。
“界“,路边,不知是铁瓦殿,还是森林公司所立。
”湖北“,路边,游人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