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格里a
格里a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995
  • 关注人气: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指画探讨】指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表现重要形式:青岛李岩推荐

(2020-10-03 17:46:29)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指画探讨】指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青岛李岩推荐
指画,又称指头画、指墨画或手指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画家作画时,以指代笔,用指头、指甲蘸水墨或颜料,在纸绢上勾画,或间以手掌抹擦以成图像。虽然不如毛笔作画普遍,对比起传统的文人画来,却具有浑厚朴拙、变化莫测之妙,别有一番奇趣。指画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及至当代,人们对指画仍有诸多误解,有人视之为旁门左道,甚至将其与江湖杂耍相提并论。指画看似门槛不高,几乎人人可学,然而结合绘画史来看,手指作画存在蓄墨量小,不易写长线,不易写精细,画面易支离、琐碎等种种自身局限,创作难度不亚于笔墨,因此,指画创作需立足于纯熟而长久的毛笔画创作实践基础之上。只有天分高、学力深、胸襟阔达者,方可成为指画大家,非大家妙手不能出佳构。指画不仅不是江湖杂耍,而且是特别的艺术,具有其独特的意趣和价值。本期邀请对指画有深入研究的评论家邹凌、艺术家文蔚对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关于指画,《辞海》解释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指明指画是“一种特殊画法”。笔者认为,一种技艺是不是艺术,必须符合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没有历史传承,二是有没有理论支撑,三是有没有一批著名人物。首先来看指画的传承,很多人认为指画起源于唐代的张璪,或是清初的高其佩。其实,远在毛笔未发明之前,人类作画的工具就是手、羽毛或树枝等,目前考古发现的母系社会时期元江它克、沧源、广西花山等处的岩上指画;以及新疆富蕴县喀啦布勒根乡唐巴勒塔斯村岩洞、哈巴河县洞窟中的手掌纹印等,就是古代先民用手指、羽毛和树枝在崖石上所画;而石器时代人们已在陶器外壁上用手指勾勒彩陶纹饰了。唐代的张璪、清初的高其佩、近现代的潘天寿、钱松喦等都是指画的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由此可见指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次,指画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比如张彦远介绍张璪的指画是:“以手摸素绢”,唐朱景玄介绍王墨的指画是:“脚蹩手抹”,“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皆谓之奇异也。”宋谢举廉介绍宋人的指画是:“左者前其角,右者后其足。浼君双指螺,战此两觳觫。”明姜绍书介绍王秉鉴的指画是:“以指蘸墨点于褚素,则弱穗垂垂,若湛露初涵,鲜脆欲滴,亦士流之杰作也。”而比较完整地记载指画理论的是清高秉的《指头画说》,不仅记录了高其佩的指画体系,而且有具体的指画技法,如“传神写照,在半甲半肉间”,“以笔难到处,指能传其神,而指所到处,笔勿能及也”等;近代潘天寿的《听天阁画谈随笔·指头画谈》对指画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认为:“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亦系钝根之人钝法欤”;“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参证耳”等;钱松喦的《指画浅谈》则讲述了指画的情趣与特色,认为:“由于指受心的直接指挥,真是‘手心相应’使我快慰,也表现了艺术生命力的顽强性”;“要发挥指头的特点,而不能去追求出现毛笔画那样的效果。但是,毛笔画是指画的基础”等。


 

再次,几千年来,指画名家辈出,除了前面列举的大家之外,还有明代的吴伟、汪海云,清代的吴韦、李朴、傅山、朱伦瀚、沈铨、马负图、李山、戴天瑞、陶簋、乐块然、王秋山、傅雯、苏六朋,以及“扬州八怪”中的高凤翰、李鱓、罗聘等;尤其是清代,画史中记载从事指画的人比比皆是,但最突出、最有影响力的是高其佩。高其佩之前,指画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风格流派,直到高其佩专推指画后,指画才形成气候,才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模式;尽管指画风格流派形成的比较晚,但不影响对其的艺术评价。

 

 

 

指画的意趣,是指指画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旨趣两方面。指画的艺术特色,一是从指画与笔墨画的比较中得来,笔与指,本属绘画技术工具上的差别,无论指、笔,创作时皆需遵循中国画传统中沿袭而来的种种章法结构,二者整体的内容、题材与艺术审美取向也是大体一致的,我们需要梳理的是,二者在大同中的小异;二是从指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得来。借用“理在事中”的中国哲学观点来说,指画的艺术特色,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术语堆砌,它体现在指画实践与指画家的艺术思考当中,它需要从高其佩、高凤翰、潘天寿等历代指画家的作品与相关言论中归纳总结出来。指画的特色与旨趣,不仅与其绘画工具的特殊性与绘画的效果相关,也与指画家群体的艺术追求有关。

 

 

 

指画的审美旨趣

  指画不同于笔画的艺术特色,实乃指掌自身所受限制而来:指画不易蘸墨蓄水,绘画过程中也不易控制线条墨色,故而指画在线条上,一般来说,宜粗犷不宜工细,在构图经营上,宜简净不宜繁复,其艺术特点大致有二:一在拙趣,线条表达上体现得较多的是古拙,生拙,寓巧于拙,所画点线或沉着幽绝,或淋漓痛快,指画是以材质之有限而求画艺画境之无穷,在不自由的绘画工具条件下追求更大的自由表现。二在于奇趣,在于变化。正如潘天寿所言,“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指画依不可控之绘画过程而偶得意外之美。用指作画时,墨色泅干难控,唯大家妙手能腕底生风,巧用枯焦、泼墨、误墨诸法,往往笔有难到之处,而指能传其神妙。


  从指画家的绘画实践与艺术追求层面而言,高其佩、潘天寿诸家的指画艺术特色,各有殊胜处。由高秉《指头画说》中对高其佩不同时期指画风格的归纳可知,其指画的艺术特色,也不是单一而固化的,它随着画家艺术风格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公画凡三变:少壮时以机趣风神胜,多萧疏灵妙之作;中年以神韵力量胜,……晚年以理法胜,深厚浑穆”;潘天寿学力富足而志趣高远,其指墨画格局庞大,格调冷逸,气象森然,形简而意蕴无穷。尤其是其晚年指画,气势磅礴,灵动自然,艺术成就可与其笔墨画媲美,故而有“老夫指力能扛鼎”的自信诗句。


 

 

指画的审美旨趣,概括言之,有以下几点:

       在于高其佩所言的“不过求无笔墨痕”,别开生面。高其佩有一枚闲章曰“因笔有痕故舍之”,从高秉《指头画说》中关于高其佩“画从梦授”一则所述来看,高其佩少有大志,为求突破前人藩篱,为不因循四王一路,矻矻穷年,进行了长期的绘画实践与思索。选择终身以指画为主,乃是高氏为突破前人藩篱、另辟路径而做出的艺术回应。在历代画论中,早有人指出过画中笔墨痕迹过于明显的弊端,因而推崇画无笔痕的效果。高其佩通过毕生努力,开宗立派,落实并奉行了“无笔墨痕”的绘画美学理想。


       在于奇趣天成,似天籁自鸣。潘天寿曾多次谈及指画之奇效奇趣,在于“所画种种,常常出乎意料,得到似生非生、似拙非拙、似能非能,以及意到指不到、神到形不到、韵到墨不到的好处”。

 

 

在于率意为我法,误中得神味。无论是高其佩还是潘天寿,留存于世的指画代表作,都能形神兼备,寓激情于理性,看似粗头乱服,而不逾法度。钱松喦道:“古人说‘画贵有误笔’,指头画,笔笔误,和用毛笔画出来的画,趣味不同”。指画的这种注重即兴状态与偶然效果的审美取向,更为接近艺术的本真。


       在于简淡天真,意蕴通禅。明代中后期,思想界的狂禅思想经由董其昌等人的吸纳与修正,形成了画禅一派。至清初高其佩博采诸家,又对浙派一路画风与画禅一派进行了整合,在人物、山水和花鸟画各种题材的创作上进一步突出了简淡天真的艺术特色,在其《花卉图册》与《水中八事图册》等作品中均有所体现。而及至潘天寿,他不单研究绘画与禅学关系,著有《佛教与中国绘画》,在其绘画作品人物画上也多次以禅僧为主题,早年有《一身烦恼中写秃头》,中年有《读经僧》,在晚年花鸟画中也多有禅意,其《指墨朱荷》题款云:“画事能突破成规法,即臻上层禅矣”。可见“上层禅”是潘天寿致力追求的一种画意和画境。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ud2ic3ah7zGViahZqeR8pticrZ9yRSgCEKe2ciamMDhbtD6oZhqjQ9P6UPd6icXoa5r2nR2t2GvllHQXSknA2dlZa0Q/640?wx_fmt=jpeg
 
  •  
    以指代笔不是杂耍,这是艺术,不管用什么道具工具,只要是能把美呈现出来就是艺术
  •  
  •  
     
    现当代,指墨作画,是实在的艺术,它不是不伦不类,潘天寿先生之指墨画内涵深厚,不愧为现代书画大师!为何指墨作画不能传颂!
  •  
    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艺术品。
  •  
    指画意趣逸境界高,非常人所为!所谓笔毫尽施碑贴均着眼中风物毕其功态。

 

 

2020年10月3日于德国法兰克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