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画探讨】指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表现重要形式:青岛李岩推荐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其次,指画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比如张彦远介绍张璪的指画是:“以手摸素绢”,唐朱景玄介绍王墨的指画是:“脚蹩手抹”,“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皆谓之奇异也。”宋谢举廉介绍宋人的指画是:“左者前其角,右者后其足。浼君双指螺,战此两觳觫。”明姜绍书介绍王秉鉴的指画是:“以指蘸墨点于褚素,则弱穗垂垂,若湛露初涵,鲜脆欲滴,亦士流之杰作也。”而比较完整地记载指画理论的是清高秉的《指头画说》,不仅记录了高其佩的指画体系,而且有具体的指画技法,如“传神写照,在半甲半肉间”,“以笔难到处,指能传其神,而指所到处,笔勿能及也”等;近代潘天寿的《听天阁画谈随笔·指头画谈》对指画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认为:“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亦系钝根之人钝法欤”;“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参证耳”等;钱松喦的《指画浅谈》则讲述了指画的情趣与特色,认为:“由于指受心的直接指挥,真是‘手心相应’使我快慰,也表现了艺术生命力的顽强性”;“要发挥指头的特点,而不能去追求出现毛笔画那样的效果。但是,毛笔画是指画的基础”等。
再次,几千年来,指画名家辈出,除了前面列举的大家之外,还有明代的吴伟、汪海云,清代的吴韦、李朴、傅山、朱伦瀚、沈铨、马负图、李山、戴天瑞、陶簋、乐块然、王秋山、傅雯、苏六朋,以及“扬州八怪”中的高凤翰、李鱓、罗聘等;尤其是清代,画史中记载从事指画的人比比皆是,但最突出、最有影响力的是高其佩。高其佩之前,指画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风格流派,直到高其佩专推指画后,指画才形成气候,才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模式;尽管指画风格流派形成的比较晚,但不影响对其的艺术评价。
指画的意趣,是指指画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旨趣两方面。指画的艺术特色,一是从指画与笔墨画的比较中得来,笔与指,本属绘画技术工具上的差别,无论指、笔,创作时皆需遵循中国画传统中沿袭而来的种种章法结构,二者整体的内容、题材与艺术审美取向也是大体一致的,我们需要梳理的是,二者在大同中的小异;二是从指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得来。借用“理在事中”的中国哲学观点来说,指画的艺术特色,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术语堆砌,它体现在指画实践与指画家的艺术思考当中,它需要从高其佩、高凤翰、潘天寿等历代指画家的作品与相关言论中归纳总结出来。指画的特色与旨趣,不仅与其绘画工具的特殊性与绘画的效果相关,也与指画家群体的艺术追求有关。
指画的审美旨趣
指画不同于笔画的艺术特色,实乃指掌自身所受限制而来:指画不易蘸墨蓄水,绘画过程中也不易控制线条墨色,故而指画在线条上,一般来说,宜粗犷不宜工细,在构图经营上,宜简净不宜繁复,其艺术特点大致有二:一在拙趣,线条表达上体现得较多的是古拙,生拙,寓巧于拙,所画点线或沉着幽绝,或淋漓痛快,指画是以材质之有限而求画艺画境之无穷,在不自由的绘画工具条件下追求更大的自由表现。二在于奇趣,在于变化。正如潘天寿所言,“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指画依不可控之绘画过程而偶得意外之美。用指作画时,墨色泅干难控,唯大家妙手能腕底生风,巧用枯焦、泼墨、误墨诸法,往往笔有难到之处,而指能传其神妙。
从指画家的绘画实践与艺术追求层面而言,高其佩、潘天寿诸家的指画艺术特色,各有殊胜处。由高秉《指头画说》中对高其佩不同时期指画风格的归纳可知,其指画的艺术特色,也不是单一而固化的,它随着画家艺术风格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公画凡三变:少壮时以机趣风神胜,多萧疏灵妙之作;中年以神韵力量胜,……晚年以理法胜,深厚浑穆”;潘天寿学力富足而志趣高远,其指墨画格局庞大,格调冷逸,气象森然,形简而意蕴无穷。尤其是其晚年指画,气势磅礴,灵动自然,艺术成就可与其笔墨画媲美,故而有“老夫指力能扛鼎”的自信诗句。
指画的审美旨趣,概括言之,有以下几点:
在于率意为我法,误中得神味。无论是高其佩还是潘天寿,留存于世的指画代表作,都能形神兼备,寓激情于理性,看似粗头乱服,而不逾法度。钱松喦道:“古人说‘画贵有误笔’,指头画,笔笔误,和用毛笔画出来的画,趣味不同”。指画的这种注重即兴状态与偶然效果的审美取向,更为接近艺术的本真。
2020年10月3日于德国法兰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