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画家,隐秘高手——当代国画名家李应来新作悦赏:青岛李岩摄影推荐

标签:
文化 |
儒雅画家 隐秘高手
——当代国画名家李应新作悦赏
青岛李岩摄影推荐
高手在民间。书画艺术亦是如此。画家李应来扎根于民间,虽然几十年的耕耘取得很多成绩,但在“高手”如云的书画艺术圈儿里仍属于“小字辈”。可我们已经从李应来的中国画作品中看到了他的潜力,他正以扎实的画工,谦卑的态度向我们走来,以他对国画的执著和才华,为中国的艺术宝库增添色彩。
初识李应来,只知道他画国画,个头不高,彬彬有礼,看似斯文,酒后能聊。后来有机会看到他的画作,虽然着重画山水,但他笔下的花鸟鱼虫,一只睁只眼、闭只眼的小猫,几只展翅欲飞的大公鸡,亦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尤其是李应来的焦墨山水画,看上去更是一绝,显得很有力度,黑白分明(也有着彩的),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李应来介绍:焦墨技法是山水画的一种形式,用纯焦墨而不借助水的渗透作用,以其饱和的浓墨渴笔作画,用单一的浓墨实现画面虚实、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别具一格。
李应来自幼受家族影响酷爱丹青,小学三年级随手画的铅笔画《老虎》,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自此迷恋绘画,慢慢小有名气。小学四年级时,家长托人辅导小应来学画,直到一九七二年李应来参加工作,便转入中国画的系统自修学习。他从国画工笔入手,到小写意花鸟、山水,再到国画大写意花鸟,还兼修了素描,后又在夜校进修学习。一九八三年,李应来在中国画函授大学学习三年,又在中国画函授大学研究生班学习两年,在这五年的学习中,从历史到画论、诗词、书法、临摹、写生、创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受到了国画大师们的亲临指导和面授电教,如国画大师:田世光、白雪石、孙奇峰、娄师白、于希宁、潘公凯等。在这五年中还大量临摹了古今国画大师的作品,如:八大山人、齐白石、潘天寿、吴昌硕,山水画大师:石涛、黄宾虹、傅抱石、张仃等名家作品,受益极深,为其后个性化的国画创作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痴情有报,厚积“博”发。李应来在数十载艰苦的书画艺术学习实践中,不骄不躁,驱除杂念,心神专一,潜心研究学习,摆脱一切外在的羁绊,在精神上坚持“虚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进入完全自由的精神境地,几十年如一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丹青忙”!由此,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品读李应来作品,一是看、二是赏、三是读、四是品,才能体会到他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精深,真可谓“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李应来是一位基本功非常扎实雄厚的画家,他笔下的大写意花鸟、山水和工笔,特别是大写意花鸟,立意新颖,别具匠心,非常有雅趣、拙趣、意趣、童趣,神形兼备,动感十足,如:大公鸡、荷花、柿子、猫、牵牛花、秋菊、松、梅、鱼、鸟、青蛙、鸭子、鹤、鸬鹚等等,用笔放纵泼辣、自然超妙、雅拙质朴、笔笔是形、笔笔着意、淋漓洒脱,恣纵处不无法度,简约不失神完。他画的一幅小猫,题跋是“春来不觉时,醒来已深秋”,画面左下方画了一只小猫睡梦中醒来,双眼一只闭着,一只睁着,非常拟人化,在现实生活中,猫是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画家的高度夸张,使小猫变得很有人情味,意蕴深远,右上方寥寥几笔画上几朵红菊花,使画面更显得生动有趣,意境超脱,卓然生情,寓意着人不能虚度光阴,要树雄心、立大志,珍惜大好时光。他画的大公鸡,昂首眺望左前方,神态专注,双腿自然屹立,它是想觅食美味佳肴?还是在悠然自得地饱览大自然绮丽景色?让人境生象外,浮想联翩。如果画家没有对自然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对动物体态性格的了如指掌,如果作者没有把自己深厚情感倾注在自然物象之中,把动物变为寄托自己情感的媒介和载体,无论画家技巧多高,是难以创作出如此形准神现而情深意切的佳作来的。
在中国画诸多技法中,焦墨法是既古老又具有难度的表现技法。而李应来偏偏这种特殊的绘画技法。焦墨法作为中国传统国画技法,其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前的彩陶就是焦墨法,隋唐时期兴起的壁画基本上也是焦墨。到了北宋,虽有了水墨的浓淡变化,也仍以浓墨为主。真正把焦墨山水画作为全新画种来考证的,是自明末清初的程邃开始发展起来的。程邃之后,当代著名国画家张仃继承并发展了程邃的焦墨山水画,使此新型画种更为成熟。今人林兰子,将焦墨山水融入西方画,使画的立体、层次感更强,并使用皴擦手法扩展了焦墨画的新境界。作为李应来的秘密武器,他潜心研究了很长时间的焦墨山水或焦墨老村寨的画法,使他笔下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更加具有了金属质感,云雾飘渺如同仙境,注重墨色变化所表现的技艺和修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焦墨山水魅力。
诚然,画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长期艰苦实践、百折不挠、排除杂念、神情专注、水到渠成的结果,它一方面表现在选择题材与表现内容上,另一方面则是表现于画家所使用的艺术语言,即表现形式方面,这些特点不是因袭模仿所能得到的,而是需要画家对生活具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并把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的,把人的灵魂融在画作中,达到得意忘形的神似,功到自然成的形神和谐,才能真正达到得法、得象、得意的大境界。李应来的艺术实践证明了他正是遵循了这些方面的要求,并做到日臻完善,所以国画名家李应来是当今一位颇具实力的中国画“潜力股”,升值空间巨大……
由此,名家书画精品始终是市场追逐的焦点。目前,国内许多著名的拍卖行,比如北京荣宝和翰海,经常在春拍收槌时取得令人振奋的成交业绩。因为,他们遵循的就是“精品路线”的宗旨,在众多送拍作品中精益求精,精中选精。书画艺术市场在这浓浓暖意中,让我也看到了中国画的春天,看到了李应来在他绘画的“精品”道路上前景光明。
李应来,号石仃,清心苑主,字道森,一九五五年生于青岛。他自幼酷爱丹青,在几十年艰苦的艺术实践中,根植于深厚的传统之中,刻苦钻研,笔耕不辍,创作性地传承和发展了中国画的传统技艺并有所创新。现为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专业画家,担任中国齐白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山东分院副院长,东方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香港国际著名艺术家联合会副会长等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李应来的国画陆续在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青岛党史、青岛通讯、青岛商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被多家电视台节目录播,作品还被中国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中国书画典藏编委会、香港新闻出版社、青岛市档案馆和国际友人收藏。作品已被编入《中国美术家选集》、《中国现代书画家名家名人大观》、《当代书画艺术家精英大典》、《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精粹》、《中国山水画名人录》、《中外书画艺术名人录》、《当代画家精品集》、《世界书画家大辞典》等几十部辞书中。
在李应来创作工作室做客,和他聊天很自在。看似个子不高的他,没想到他肚子里饱含经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富有哲学思想,又红又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画画奉行天马行空,无法无天,手到,脑到,眼到,心到。他说:画画应该像齐白石老先生说的,贵在似像非像,要抓住主题,就像看到女人的背影,不觉间,回头一笑百媚生,含蓄,不落俗套,这种画面该有多美呀!边品茶边聊,李老师继续滔滔不绝,他说:画画不能面面俱到,要突破一点,有思想、有寓意,有哲思,有故事,有意境,就像古人说的,三伍成群,这就是一群了,做减法,留空白,画不画满,让人遐想——如画山水,山腰一座小亭,山路弯弯,但不要将路一直画到亭阁,就画到半途中,后面的路让人遐想,拐来拐去,总会绕上去。其实,李老师是以画焦墨画而著称,但他并没有将他最精美的大作亮相,他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他说,该拿出来会拿出来的。笔者看到过,非常惊艳,悄悄告诉一下名字:就叫《万里平铺雪满天》,看山不见山,看水不见水,飞雪弥漫,雪压屋顶,银白世界,积雪难行,充分展现出一片北国风情……他喜欢“无为而有为”这句话,更明白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道理,万事皆空善不空,无心栽柳柳成行。他说,扭转千坤在画家,笔墨当随时代(石涛语)。他喜欢画中的残而美,既我们说的残缺美,就像维纳斯。李老师崇拜石涛,八大山人,齐白石、张汀,要不他的号就叫“石汀”,白石老人是画花鸟大家,张汀是画焦墨画大家,好家伙,两个大家都让他给占了。李老师告诉笔者,画画要有时代感,生活气息,生命力,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那个时代的作品,而且富贵不封顶,艺无止境,如他最近画的《换了人间》《三人行都是我师》《入神》等,都是他“异想天开”的佳作。特别是《入神》这幅作品,他在左下方画了一只大公鸡,使劲儿歪着脖子瞅向一棵硕大的柿子树,眼睛都看斜了,原来,那颗树上结的,不是柿子,而是一串串铜钱,看得出李老师的独具匠心和他看世界的价值观,无声中鞭笞了那些见钱眼开的人的贪婪无度。这种带有讽刺性的画作值得提倡,既有漫画的风格,但实质上还属于国画的范畴。最后,李老师告诉笔者,写文章、写诗需要凝炼,画画也是如此,以简胜繁,给人留出想象的空间,这才是好作品。李老师说,要想画好画,归根结底,你即使有天赋,还要勤学苦练,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功夫都在里面,要画知识,画阅历,画文化,积学储宝,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事半功倍,取得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李应来已是耳顺之年,正处于创作的盛年期,我们衷心期待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奉献给社会和人民,为中国传统的国画艺术和美术事业作出自己的最大贡献!
下面,请大家欣赏李应来最有代表性的国画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