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青岛李岩 文

(2017-11-09 11:27:51)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对潘文庆书写大篆与小篆的学习体会

——兼欣赏他的篆书和篆刻作品

青岛李岩

 

墨池——让写字不再是孤单的修行 ​​​​

——青石斋潘文庆

 

潘文庆,1946年生,现住青岛市北。85届无锡书法艺专大专。篆刻导师王一民(89岁),欧楷书法导师高钦堂(中书协)。2015年,篆书获日本国际书展银牌奖。系山东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潘老师介绍: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简单地说,“小篆”就是秦朝统一六国后,由李斯所创的统一文字,字型偏长,笔画流畅简洁,强调对称性;而“大篆”则是商朝甲骨文以后,秦朝小篆出现之前这段时间的文字统称。大篆中占多数的主要是“金文”,由于多铸刻在金属器皿、乐器或是武器等金属制品上,所以有此称谓。还有秦国刻于石鼓上的“石鼓文”也很出名,是经典的大篆作品。大篆是小篆的前身。

其实,在这之前我对篆书并不了解。看了潘老师写的大小篆,开始对篆书产生兴趣,不管现在对篆书认识还是不认识,但看上去感到很美,体会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不但是它的字形意义非凡,形象而又有趣,更重要唤醒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填补了人的精神世界,是人不单单满足于温饱。看潘老师的篆书,更像是穿越时空,回到了大秦王国的国度,看那一个个篆字,目不转睛,恍惚中它们竟然活了起来,一个个精神抖擞,活生生立在那里,向你微笑,在歌唱,在跳舞,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潘老师对中国文字的崇敬和深厚的书法功夫。

篆刻对潘老师而言,更是得心应手,手到擒来。如今,潘文庆老师的印章已经遍布全中国,闻名海内外。潘老师可的印章老道、新颖,尤其是破边有章法,刻字有套路,小小印章,气象万千。

潘老师告诉笔者: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关于篆刻的含义、篆刻与印章的关系,以及古代的玺印制度大家可以读读首都师范大学赵宏教授的《篆刻教程》里面有生动、详细的介绍。

潘老师说:印宗秦汉几乎是所以篆刻学习者的座右铭,可见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丰碑传世的作品也不少,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们主动地去创造篆刻之美,是在宋元以后,文人篆刻,才渐渐拉开帷幕。在此之前,篆与刻通常是由文人和工匠合作进行的,到宋元以后,篆刻的材质也由原来的铜、玉等转变为石料等,文人才有能力自篆自刻。这种由"被动"到"主动"变化,使得篆刻的艺术性、可视性得到提升。以致到了明清,提出的 “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朱简语)的刀法观念,强调印从书出,这是篆刻艺术的一大突破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名家,譬如明中期的文彭、何震等清初的程邃、林皋等清中期的西泠前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后四家(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皖派代表邓石如巴慰祖清晚期的有邓的弟子吴让之、融合皖浙两派的赵之谦厉良玉吴昌硕黄士陵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大师级人物

翻阅有关书籍,笔者发现:有关篆刻流派以及篆刻的发展史,可以详细阅读沙孟海的《印学史这是一本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沙孟海认为,学习篆刻的第一步是学习篆书,学习篆书的第一步是识篆,《说文解字》就是我们识篆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书。在古文人中,文字学属于小学,是基础的基础,所以如民国的大学问家章太炎罗振玉、王国维等,都熟记《说文解字》,对于学习篆刻和篆书者而言,这也是必修课。篆书由秦篆(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入手还是清代篆书(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入手说法不一,从客观讲,清代篆书较易入手,比较适合出学,走这个路子的人也比较多;而秦篆对线条力度的要求极高,不允许一丝偏差,容易使初学者失去信心和兴趣,故我们不支持由此入手,但日后不能不学。

经常读潘老师的篆刻,现在又看到了他的篆书书法,笔者觉得:篆刻与篆书的学习是分不开的,那些急功近利不学书法而直奔篆刻的人是不会有多大成就的。篆刻以刀法至上,而刀法种类繁多,主要使用冲刀法和切刀法,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版副总编辑李早的《怎样学篆刻》一书中有详细介绍据潘老师介绍,这本书图文并茂,清晰直观,可以帮助初学者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用以提升自己对篆刻章法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还可参考一下西泠印社社员谷松章先生的《篆刻章法百讲》,内有大量篆刻经典作品,系统化、调理化地给篆刻章法处理技巧分了类别。在平常,还需大量观摩印谱,从前人那里汲取营养,这个过程是充满乐趣和享受的。

潘文庆老师正是这样做的。他每天刻章不止,雷打不动。近的青岛朋友,经朋友介绍,几乎有求必应;远的全国各地的朋友,有慕名求刻章的,很少的工费即可拍手成交,何乐而不为?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青石斋潘文庆篆书与篆刻作品赏析 <wbr> <wbr>青岛李岩 <wbr>文

2017年11月9日于青岛格里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