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画作品赏

分类: 散文 |
青岛李岩大力推荐
八大山人,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简介
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驴屋等,汉族,江西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小鸟图》《六君子图》等。
生平简介
朱耷,(zhū dā)清初画坛“四僧”之一。谱名朱由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子。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八大山人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
真伪辨别
添款冒充型
一些毫无历史知识和艺术鉴别能力的人,见八大山人作品价值上涨,就四处搜寻无款无印的老画,随意添上八大山人的款识,钤上照像制版的伪印(这种塑料伪印,在旧货市场上20元就能买来)大摇大摆地拿到市场上去,蒙骗那些同样不懂八大作品而又期望一夜致富的收藏者。图1就是一幅可称“开门见山”的假画。作伪者在一幅晚清无名款的画上填上了“八大山人”的名款。可笑的是,作伪者连八大山人的生卒年都没搞清,居然写上了干隆的年号,岂不知“八大山人”在干隆登基前31年就死了。这种画蛇添足的伪款可作画坛一大笑话。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不少不填年款只加名款的伪品,比这幅赝品更具欺骗性。所以特别提醒收藏家们,不要看到有八大名款的作品就盲目投资。
加跋伪证型
俗语说“有名书画重题跋”,初涉藏海的爱好者自己鉴赏能力不够,就常常想买一些有名家题跋的作品。假画制造者抓住了这个机会,往往制造一个大名头的跋语附加到伪画上。“拉大旗扯虎皮”,用以欺骗投资者。图2是几年前一家拍卖公司推出的重要拍品,在画的诗堂位置上加了一段民国期间著名学者??德彝的长跋,这段跋语以学者身份考证了画面上八大山人的一个花押款。跋语以半文言写成,用了一些典故,使人望而生畏不敢怀疑。这位作伪者尽管读过一点史书,却只是一知半解,竟然把明朝亡国的3月19日误为3月9日,跋中的这个破绽是??德彝先生不可能出现的,以此暴露了长跋是伪跋。从这个事例看,收藏者想不上当,必须先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近几年出现的伪画,不少是仗着唬人的题跋骗取信任的,应当引起充分注意。
八大山人一生使用的印信有数十方,这些印章是在不同阶段陆续出现的。晚年常用的“何园”、“黄竹园”、“拾得”等印使用率较高,很多藏家都知道这些印鉴。作伪者认为这些熟为人知的印,可以使更多的人见后能和自己知道的印文联想起来,从而确认这幅画为真迹,所以就把这些常用的印钤在伪画上。但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深入了解这些印件的启用年和废用年,结果露出了破绽。图3是近年出现的一幅摹制水平很高的伪画,无论从题诗的书法或绘画的风格上,均达到乱真境地。但其落款年代是壬申,即1692年,钤有“何园”印,而据大量文献考证,八大山人使用“何园”印最早是1685年。这幅画上的壬申年(1682)年,八大山人尚未启用何园的名号,连名号都没有起,何来“何园”印章?对这类伪画的鉴别,必须熟悉八大山人用印规律。因此,要鉴定八大山人作品的真伪,首先要熟读八大山人年谱,是无法应付这些伪作的。
东拼西凑型
八大山人伪画自清中期就充斥于世,作伪者为使赝品更具欺骗性。往往在伪画上东拼西凑加上许多云山雾罩的证据。其中假借合璧形式,在画面上加上一段与八大山人同时代名人的题诗,具有很大诱惑力。图4是某拍卖公司推出的一幅八大山人山水,在左上方加了一段与八大齐名而又同时期的石涛题诗,由于字体写的过于拘谨,使人一眼就能看出破绽,再看画面风格,整体结构很有深度,有八大山人山水早期仿董其昌作品的意境,但石涛题跋落款是“丁丑”,时年八大山人已72岁,早已形成率真意洒脱的大写意风格,不会出现如此细腻的笔触。况且八大山人与石涛的交往,历来就是画坛盛世,二人一个在南昌,一个在扬州,从未见过面。两位画坛巨匠确曾有过合作和互题的作品,但每出一幅都是极品,画史上均有记载,此一幅作品却找不到八大山人与石涛的生平和交往史,如果对这些基本史都不清楚就盲目轻信,那是一定要上当受骗的。
存世作品
朱耷的画作在东方尤其在日本备受推崇,并在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以及《荷塘戏禽图卷》、朱耷作品《河上花并题图卷》、《鱼鸭图卷》、《莲花鱼乐图卷》、《杂花图卷》《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大石游鱼图轴》、《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等,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书法方面有《临兰亭序轴》、《临“临河叙”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诗书轴册等,都在国内外的博物馆、院中珍藏。朱耷的书画有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不复得见。
近年部分朱耷作品艺术品投资市场拍卖情况:
《竹石鸳鸯》,2010,西泠印社拍场,成交价1.187亿。
《仿倪云林山水》,2009年 成交价8400万元
《个山杂画册》,2008,西泠印社拍场,成交价2352万元。
《山青水碧鸟语花香》,2008,佳士得拍场,成交价3426万元。
《鹭石图》,2008,北京万隆拍场,成交价3300万。
《瓶菊图》,2008,中国嘉德拍场,成交价3136万元(不含佣金)。
纪念馆
八大山人纪念馆具有丰富的藏品,馆内现设有书画展厅十座,陈列八大山人生平史料及其珍品八十余件,其中代表作有:“墨荷图”、“鸟石阁”、“松鹤阁”“柘木立鹰图”、“寿鹿图”以及牛石慧的代表作品“猫”、“鸡”等。同时,掩映在杨柳竹中的江西第一座古代画家书画碑廊以精湛的石刻艺术展示了八大山人一百多幅书画精品,新开放的八大山人纪念馆摄影展也以高超的摄影技巧向观众提供了寻觅仙踪贤迹的启迪。
青云谱原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道院。自古以来就是游客瞩目名胜之地,现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周灵王之子晋在此开基炼丹。西汉末年,南昌县尉梅福曾弃官隐于此,后人建梅仙祠祀之。晋朝许逊治水至此,设坛讲道,建太极观。唐代大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奏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易名为天宁观。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朱耷(号八大山人)来此隐居,取“吕纯阳驾青云来降”之意,改名青云圃,后又寓义为青云传朱明家谱,改圃为谱。从此,青云谱便与八大山人的坎坷生涯及其书画艺术联系在一起了。
明亡之后,八大山人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为僧为道,有时还装疯作哑,不和人来往,也不和人说话。他的名字很多,“八大山人”四字连写起来,有时像“哭之”,有时像“笑之”,分别表达了他写字时的心境。八大山人从不为清廷的权贵画一花一石,而农民贫士却容易得到他的作品。康熙十七年(1678年)胡亦堂任临川县令,曾笼络他为清廷效劳,他竟假装疯癫,撕毁僧服。
清初的画坛,八大山人以精炼放纵的笔墨,表现了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抒发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大气磅礴,感人心脾。名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称赞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青云谱建筑群,规模和风格与清朝光绪年间重建的道院大抵相同。屋宇布局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为主体,殿宇中部为方丈堂,三殿逐次递进,曲廊相通,甚是幽静。
青云谱旧大门在围墙西端,是一座雄伟的石牌坊,上悬“青云谱”石匾,门后是八大山人手书“众玄少之门”。二门门楣上刻有“净明真境”四字。方丈堂左名“黍居”,右名“鹤巢”,壁悬他的手书对联:“啖吐趣中皆合道,文词妙处不离禅”。前后三殿和芫右边的斗姥阁,是八大山人和他弟弟朱石慧的书画陈列室。从南耳门出陈列室,便是七巧借地势、因形造景的亭台、水榭、假山、小桥、花木、溪流、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在纪念馆,游人还可到八大山人衣冠冢和雕像前凭吊。
朱耷:独步古今的艺术大师
2012年06月14日 10:16 东方收藏
靳尚谊作《八大山人》
在江西文化史上,隐逸着一位亦僧亦道、亦画亦诗的人物,他的名号三百多年来为世人惊叹不已。他就是开一代画风,独步古今的艺术大师——朱耷。
朱耷,号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第九世孙,他少年时就聪慧过人。在家庭的影响下,受过良好的文学、艺术的熏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还能悬腕行书。朱耷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读的是“四书五经”。少时的朱耷满腔热血,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报效国家,但明朝的《国典》规定,明宗室子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朱耷放弃了爵位,以布衣身份应试,在大约十五岁那年便考取了秀才,这在众多宗室王孙中无疑是一个创举,赢得了族人和师长的称赞。然而,正当他满怀信心参加下一轮考试时,他矢志效力的明王朝迎来了灭顶之灾。也正是这一年,朱耷的父亲病逝,随后他的妻儿也跟着相继离世,国破家亡的残酷事实,沉重地打击了八大山人,更为严重的是,他这个末路王朝的子孙随时都有着被杀头的危险。为了躲避灭顶之灾,朱耷隐姓埋名,远逃江西奉新县山中藏身。就这样躲了三年,朱耷看明王朝大势已去,复国无望,于清顺治五年,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到了三十六岁那年,朱耷弃僧入道,在南昌创建了青云谱道院,并在此隐居,过着“一衲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动生活,从而得以专心从事书画创作,这段时期也正是八大山人朱耷后来取得非凡书画造诣的一个关键时期。
康熙十七年(1678),八大山人朱耷五十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朱耷大名,便以修《临川县志》之名将其召入府中,意图诱使他为清王朝效力,但他仍一心忠心于明室,于是整日佯装疯癫,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又大哭。一天傍晚,他突然撕裂自己的僧袍,投入火中烧毁,独自走回南昌。六十二岁那年,他把青云谱道院交由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独自居住在章江门外一座陋室里,靠卖画为生,孤寂贫寒地度过了他的晚年。公元1705年,这位艺术大师溘然长逝,享年八十岁。
这里我们看到他的一幅塑像,不过是个干瘦的老人,一件僧袍穿在身上也如同灌满了秋风一样空空荡荡,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老人,用他瘦如笔杆似的身子作画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着强烈生命意识的艺术世界。
八大山人朱耷的一生是悲愤的一生,也是孤凄的一生,更是创造的一生。他以大写意的笔墨,将自己的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他笔下的一枝一叶,是自己生命的骨血;他画出的鸟啼涧鸣,是他内心无声的歌哭;他画出的丑石怪禽,是生命的倔强与傲岸的写真。他的字号别具匠心,“八大山人”四字连写起来像“哭之”又像“笑之”,包含了他极其复杂的情感,他胸中有郁结,不能自解,就像一块巨石堵住了一口泉水。
八大山人是一支笔。这支笔下的鹰,白眼朝天,桀骜不驯;这支笔下的鸟,单足独立,势不两立;这支笔下的荷,离根飘零,身世孤凄。最美丽的孔雀在这支笔下,也变得皮塌毛落,丑陋不堪,只剩下三根花翎,暗讥三眼花翎的清朝权贵。世界在他的笔下,只是枯枝、残叶、衰草、怪石、寒江拼凑而成的残山剩水,万物在他的笔下都有了人性,都有着生命的痛感、傲气和怜悯,这其中寄托着一个明代没落王孙丧国之痛的巨大悲哀。
八大山人是一个谜。他用古人有根据而不常见的异体字、草法,写平常人难认的草字;用佛门的禅典、话头,以机锋的形式,采用僻典和省略词字的句法,作隐晦的诗和偈;创造有寓意而不明显、不易破解的合形文花押;用古法篆刻既难认又难懂的图章,把乖戾、狂放、飘逸、空灵,带有诡谲色彩和明显鬼气的塑造形体的方法,用在自己所见到的花、鸟、鱼、虫、草以及各种动植物的刻画上,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八大山人的名、号、字多达百十个,而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八大山人”,到底是什么来源?真实意义是什么?至今也颇费后人猜想;尤其特殊的是,他本名到底是什么?三百年来,一直没有绝对的说法。
看八大山人的作品,是在阅读一个大孤独、大悲寂的灵魂,仿佛触摸到他在三百多年前的巨大孤独和傲岸,感受他在三百多年以后仍然散发出来的强烈生命气息。
八大山人的草书横幅“时惕乾称”四字,淡墨秃笔,简练狂放,意思是只有时时警惕世间、周围的变化,才能化险为夷、保全平安,这或许正是他一生无可奈何的真实写照。
《杨柳浴禽图》是八大山人晚年的作品,表现了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一种心境。图中几枝杨柳在寒风中飘动,树干斜出画面,似在向人们诉说世事难料的辛酸,而那立于树干之上、展翅梳理的八哥则安详怡然,自得其乐,静中有动,使人感到荒寒萧瑟中蕴含勃勃生机。
八大山人之前,我们也看过很多美丽的山水、人物、花鸟画,其画意诗情也令人陶醉不已,但总好像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少的应该是画家的真实生命感受和生命体验,所以八大山人以前的中国画在打动人心、撼人心魄、唤起人的生命感方面就差了一大截,而八大山人却是以自己的人生遭际感受而苍凉入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画家运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痛苦人生中的复杂情感,能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实为罕见。
朱耷的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书画作品,在诗、书、画、印四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灵魂在作品中也得到安慰和解脱。他的巨大贡献在于使陷于僵局的文人画鲜活起来,对后世绘画树立了敢于打破陈规的榜样,推动了绘画的创新。三百年来,许多著名画家如扬州八怪、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等画坛巨匠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齐白石曾说:“恨不前生三百年,愿为八大山人铺纸磨墨”。
在海外的书画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说八大山人不雅!”把他与音乐魔鬼贝多芬、绘画魔鬼毕加索相提并论,称之为东方的艺术魔鬼;甚至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建立了八大山人艺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