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股市已经有20年了,但和美国股市比起来还是个孩子,从世界上最早的荷兰股市开始,世界股市已经有400年了,美国股市有209年了。
就目前而言,中国股市可以看成三个时期:(一)混沌时期。2001年以前(1991-2001),混沌状态。政府办股市的出发点,是为国企融资,极少考虑投资人的利益,政策法规不合实际。
投资理念上,庄股文化泛滥。依港台流传过来的“K线决定买卖时间”,是大众对股票的全部理解。现在我们知道,K线决定买卖时间,必须有基本面作为基础,否则难以长期获利。美国在上世纪30—40年代,投资界早已定论。
(二)转型时期。
2001—2005年,由牛转熊。但投资者的结构、投资的理念和方法均受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金管理公司纷纷转变投资理念,努力吸收国外正确(主流)的投资方法,以企业和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来分析市场和分析股票,
虽市场不尽人意,但投资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整个市场的主流机构投资理念开始统一。主流机构开始使用共同的语言,价值投资成为市场的时髦语言,但市场对于价值投资的理解,是不完整的和不全面的。
(三)脱胎换骨和走向国际化。2005年-到2008年开始的股改(股权分置改革),使大、小非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一致。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良性互动创造了条件。
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功能越来越强,市场逐渐开始有效。可以这样说股改前的市场是无效的,改后逐渐有效。
市场的投资理念,已经全面地在机构队伍中形成统一,研究经济的基本面和企业的基本面。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私募基金,但由于时间的不够,很难从现象上判断,谁优谁劣,形形色色的价值投资开始出现,真的和伪的,一时间难以辨别,广大股民在这个问题上云里雾里。
2005—2012年,股市和国民经济的关联度增强,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开始体现。市场的估值水平和主流机构投资理念向发达国家渐进。
完全国际化化----等待上海市场国际板的出现。
市场的主流机构的投资理念,开始全面的把企业和经济的基本面来作为研究市场的手段,机构队伍逐渐壮大。同时从2011年到现在,市场逐渐的开始大面积的淘汰股民,小部分的股民开始转变投资理念,主要走向以价值投资为专业化的投资之路。
就目前而言。近代美国股市投资理念大致经过了以下七个阶段:1、传统价值投资盛行的40年代;2、成长型投资开始兴起的50年代;3、成长型投资疯狂的60年代;
4、蓝筹股盛行的70年代;5、新版成长型投资的80时代; 6、海外投资和网络投资的90年代;7、价值型和成长型投资并行的2000年代。
这里要简单说明一下第一阶段:传统价值投资盛行的40年代。在1920年时期,股票交易者对股票的内在价值没有符合实际企业的分析方法,认为股票价格和公司的实际价值没有什么关系,股市完全是一个投机者坐庄和投机的场所,股票也完全是投机家投机的工具。直到193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首次出版,新古典价值投资理论才改变了这一偏见。紧接着,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提出了著名的股票价格“选美理论”。1938年,约翰·威廉姆斯则出版了《投资价值理论》一书,阐述了股票价值的折现原理。在他们的影响下,美国股市开始进入了投资时代,“价值投资”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投资思想,而以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为主体的机构交易者也开始逐步发展。这个阶段,特别符合现在中国市场的具体现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