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啤酒的连续9个跌停,让市场参与者惊出一身冷汗,对于又高成长又抗经济周期的生物医药股,又爱又恨,做也不是,远离又难受!深感投资某个行业的企业,没有这个行业的专业背景知识的,举步维艰!超出价值投资者的能力圈是投资大忌!
重庆啤酒的跌,还远远没有结束,单从啤酒企业来估值,重庆啤酒最多不超过15元(都高估了)。
市场还有这样的企业吗?回答:一定有。同时需要说明的是,(1)许多新药的疗效是似是而非,副反应巨大,其市场的快速扩张,在于没有该病的特效药,该病又时世界疑难杂症。发达国家的医疗界也没有很好的办法。(2)中国特殊的医药流通方式,也成全了部分医药企业的高成长,混乱了这样企业产品的优良。
这样的企业还有吗?很有可能就是这些企业: 岳阳兴长.中恒集团.沃森生物和科伦药业等等。
(1)岳阳兴长,又是一个世界第一:公司子公司重庆康卫研究开发的用于预防人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胃病的国家预防类Ⅰ类新药“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胃病疫苗)
于2009年4月13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该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胃病预防的疫苗,市场前景广阔。2010年,重庆康卫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来推进该项目产业化,预计2012年底或2013年投产。
我们不去探讨获得“证书”的严肃性,单从治疗和预防胃病的研究途径来分析,发达国家多数都走的和国内研究机构研究相似的途径,并且他们在前先探索,失败和老是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这类杆菌的细胞膜上的粘液即时毒性部分也是最好的免疫原性部分,除掉了毒性部分也就除掉了免疫原性----就像除掉了香烟中的尼古丁,当然也没有人去买它了。临床统计的结果和发达国家的区别在哪里?还是这些国家,还处在实验室阶段,或现在的结果根本不许上临床试验。
还有治疗用疫苗和预防用疫苗是一回事吗?治疗时,超大剂量的使用,能用在预防上吗?产生的抗体是治疗用的,还是能长期在体内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2)中恒集团,主要收入来自血栓通,血栓通已成为公司第一个销售十几亿的产品。血栓通是三七提取物,国家二类新药,冻干粉针,主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这里是所有中药注射液。这几年高速增长的情况,也类似99-2005年。
来自行业的数据:图2 和表1~2 表明:00~05 年中药注射剂市场的增速十分惊人(最近3
年的增长率均超过了60%);其动力来自医院终端对心脑血管、抗肿瘤等中成药的强劲需求(心脑血管中成药占医院采购额的1/3
强),其中又以注射剂为主(10 个畅销品种中7 个是中药注射剂)。06 年广西梧州制药的血栓通进入Top10 最畅销品种和Top10
最畅销的品牌药。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中药注射液的巨大需求,几乎都来自于两个世界疑难杂症----心脑血管、抗肿瘤。是疗效好吗?还是医生在现有的医药流通环节中,个人利益的需要来用药,还是病人的治疗需要,用后效果有多少?反正死马当成活马医,有个说法“收费”就可以?
对于上市公司,这样的业绩,踏实吗?医疗改革(医药分家)后,业绩能维持吗?
(3)沃森生物。是优秀的生物制药的代表吗?这里就简单说句,沃森生物的主要产品----Hib及冻干A、C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都是2类疫苗,国家对于2类疫苗的原则----群众志愿的原则。就是这些传染病,比例不高或不严重,可以打预防针也可以不打。但所有的医生在自己利益的驱动下,给老百姓推荐,价格奇贵,这要高的价位,是推销药品的最好“疗效”。
(4)科伦药业。也是机构研究和重仓的医药科技股,大输液是该企业最好的标记。该企业,所有的创新,都围绕把药品放在塑料袋里,成为所谓的“新品种”,几乎没有技术壁垒,唯一的壁垒就是推销术---价高,回扣大。也是中国特有的医药流通环节的受益者,医生给病人,用塑料袋用药确实很方便,也造成中国抗生素的滥用,中国的抗生素用量和国际的比例为127:3.
医疗改革后,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有保证吗?股价会和重庆啤酒股价类似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