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风科技优势和软肋及点评

(2008-12-05 18:11:13)
标签:

设备起步都如此

股票

分类: 企业杂谈
    
记者:赖智慧 时间:2008-11-21

      11月6日,国际能源巨头BP终止与国内风电龙头——金风科技(002202.SZ)的合作。市场猜测终止合作,可能与风电的高成本有关。

      金风科技董秘蔡晓梅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经济形势恶化时,政府希望上更多项目保持经济更快增长,投资者和银行投资风电的热情并未退去。”

      今年前三季度,金风科技营业收入达到22.56亿元,同比大增224%,净利润2.29亿元,同比增长了91.46%。蔡晓梅更自信的是,目前公司拥有了更高水平如2.5兆瓦和3兆瓦的研发实力,这是目前国内最高的等级。光大证券分析师王海生预计,公司未来3 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44%。收购技术, 抢占市场.通过收购整机设计公司,金风科技快速形成先进的风机技术。随着风电设备市场的竞争加剧,国际上风机技术不断革新,谁拥有自主研发技术,谁就拥有核心竞争力。“收购模式,能快速形成先进的自主研发能力。”光大证券分析师王海生告诉记者,“尽管前期一次性投入大,但长期效果好。印度风电霸主Suzlon 就是通过收购当时的一家德国风电设计公司SudWind 起家的。”

      金风科技内部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金风自有知识产权的1.5MW 直驱永磁风机已经通过批量试运行,2.5MW~5MW 的风机机组也在自主研发之中。这些机型的技术都达到了目前的国际先进水平。

      金风科技在国内率先推出风电咨询业务。2007 年风电咨询服务业务,给公司带来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2008 年金风科技组建了数百人的技术服务团队,将风电咨询作为未来的核心业务。

     “该项业务收入2008年全年将实现100%的增长。”王海生预计,“在国内,尚无专业的风电项目设计咨询机构。2010年国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9000MW,风电设计咨询市场的总量约为60亿元。如考虑维护运营环节的服务,则市场总量将超过100 亿元。”

     除了直接收益,风电咨询,还能够促进整机的销售,这一点对风电设备制造商来说,更为重要。争夺风电场资源.金风科技对风电场资源的争夺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经营风机,对风资源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而风资源是有限的。金风科技内部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金风科技已进入开发建设阶段的风场约50万千瓦,而与地方政府达成开发协议的风场资源远不止这些。

在风电场经营上,金风科技采用的是国际流行模式,借助技术、成本和政府支持的优势,独立开发风电场,并在落成后,将股权全部或部分转让给投资人

       目前,金风科技的风场转让业务已经开始,获利丰厚。今年7月,金风科技全资子公司北京天润,以2400万元人民币将其持有的塔城天润24%的股权转让给国华,以2500万元人民币将其持有的塔城天润25%的股权转让给神华。近期,金风科技向大唐出售的10万千瓦风场,投资回报率则高达200%。王海生表示,今后金风科技这项业务收入可能过亿元,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成本控制之困境虽然未来增利预期显著,金风科技仍然面临成本控制的困难。高成本一直是风电业的软肋。国际能源巨头BP与国内风电龙头金风科技合作的终止,就是对高成本的回避金风科技负责零部件采购的王先生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由于关键零部件供货不够及时,致使生产进度滞后于预期。金风科技除控制器,发电机磁条外,均为外购,零部件外购比例高达98%。中金公司研究员陈华表示,风电主轴轴承、铸件以及兆瓦级直驱永磁电机的转子和定子均属于较为短缺的零部件,由于公司兆瓦级产品2008 年开始大批量投放市场,零部件供应商产能的增长与稳定需要一个过程。

        在目前关键部件供需紧张的环境下,金风科技面临成本控制的风险。在金风科技的三季报中,应收项目大幅上升的同时,应付项目却在减少,这表明,公司对上游原材料或零部件采购环节的议价能力有所下降。而且,通过产业整合,来控制零部件成本的路径难行。目前,风机的关键零部件,主要集中于国际厂家之手,国内具备整合价值的优质公司较少。

        金风科技董秘蔡晓梅表示,公司今后对现金和成本的控制,会更加谨慎。

说两句(1)民企,董事长武钢和30个自然人是第一大股东.是专业出身.

        (2)这几年,成长很好,2008年前6年,几乎每年100%的增长,从2000年到2005年超越西欧在中国的几大风能设备商,成为行业老大(中国).

        (3)国家在很长的时期都大力支持。

       (4)中国的市场巨大,风源丰富。清洁。

       (5)关键零部件靠进口,当然不好。但中国所有设配制造商起步时都这样,其他国家的这样企业,起步时也这样。能不能做大,关键看团队。前几年的表现,董事长武钢和他的团队表现还可以,过关斩将。

        (6)股权结构合理,保证长期的奋斗活力。

       (7)董事长武钢不是见利忘义的人,前几年。美国投行高盛,让武钢做工作把第二大股东中国水利投资集团公司手中的股权让出来(因为是国企不方便在美国上市)。其他条件好商量,高盛做第二大股东。被武钢回绝,宁愿不到美国上市,也不能见利忘义。没有水利投资就没有后来的金风(武钢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