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宝全、白云鹏、骆玉笙艺术特点之比较

(2010-08-09 22:11:19)
标签:

京韵大鼓

木板大鼓

艺术特点

少白

刘宝全

天津

杂谈

分类: 曲艺研究

刘宝全、白云鹏、骆玉笙艺术特点之比较

王春晖

    京韵大鼓是中国北方曲艺的一个重要曲种,自它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演员不同的艺术特点、风格,曾先后出现过刘(宝全)派、白(云鹏)派、张(小轩)派、少白(凤鸣)派、骆(玉笙)派等。尽管各个流派对京韵大鼓的发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使这一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重要作用,但,时今几乎再无演员研习张、少白两派,而宗刘,宗白的演员也为数不多,如同京剧净行中的十净九裘(盛戎)”现象,凡学、唱京韵大鼓者,宗骆派的最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几个重要流派,以骆派产生最晚,其创造者骆玉笙可以汲取先前几个流派的精华,并能有所借鉴地给以发展,自然而然,也就更能满足今日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

然而,在京韵大鼓的发展史上,刘宝全(18691942)作为这一艺术形式的改革者,也可被誉为奠基者;白云鹏(18741952)则在刘派一统天下的形式下,别开蹊径,另创新腔,创造白派。二位先生功不可没。又因为在骆玉笙创造的骆派中有着刘、白的影子,所以,笔者以为对这三个重要流派各自的艺术特点进行比较,无疑会对后人对京韵大鼓的继续改革、创新有所裨益。

刘宝全,河北深县人,生于北京。九岁学唱木板大鼓,后在天津改习京剧,唱老生。再后拜木板大鼓演员胡十为师,重唱大鼓,并得前辈宋五、霍明亮的教益。他继承前人特点,根据个人嗓音条件,吸收京剧、梆子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唱法加以发展、创造,再易直隶河间方音为北京语音,使木板大鼓演衍变为京韵大鼓。因为他的嗓音圆亮甜脆,高低兼备,所以他的腔调丰富多变,并且善于用高腔渲染气氛。他的说即是唱,唱即是说,说唱结合,韵味醇厚。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中期开始,他几乎对每个唱段(据统计,在他的一生中,共演唱了23个曲目)的第一句唱法都作了革新 ,以京音为基础设计唱腔,改平起为使腔、高唱。并借鉴京剧的演唱艺术,使用了立音、假声、韵白和上口字。真假声结合的立音是他创造的刘派京韵大鼓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他使用的也最多。他对他演唱的每个曲目中的每个字、每个腔都精益求精地进行了反复推敲,做到了字字挂位,腔腔讲究。既刚劲,又华美;既庄重,又巧俏。他唱腔的华美、巧俏与他善于耍着板唱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百山图》、《华容道》等不少曲目的唱腔中,都有不少偷、闪等耍着板唱的例子。除此,善于运用身段、功架等舞台表演,也是刘派京韵大鼓的一大特点。如:《关黄对刀》中的两种刀架,《宁武关》中的周遇吉上马、趟马,《一门忠烈》中的周母拄杖、摇头、叹息,《长板坡》中的赵云出场,等等。他都是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身段、功架、走边运用自如、潇洒,表现人物生动传神。

刘宝全经过数十年的艰苦磨练,创立了自己的流派艺术。随着他的演唱艺术的日益成熟与完善,随着刘派京韵大鼓的形成与发展,使京韵大鼓艺术的影响日益扩大。日后众多的京韵大鼓艺人尤其是女艺人,宗刘派者众,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白云鹏,河北霸县人。曾拜史振林为师,学习木板大鼓及三弦。他在学唱的过程中,对于早期京韵大鼓的唱腔、唱法由于过于天津化”(早在清咸丰、同治年间,木板大鼓就已流入天津)而导致的粗犷、奔放进行了改革,以配合自己的演唱条件。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初,又从早期京韵大鼓中遴选出适合自己演唱的唱腔,扬长避短,对京韵大鼓进行了突破性的艺术创造。无论是语音、唱调、还是润腔技巧和演唱方式,都与刘保全迥然不同,有了自己的特色。他的唱腔,低回,委婉:他的演唱,细腻,传情;他的嗓音沉着、打远,音域不是很宽,一般约1113度。演唱时不使用装饰音、立音及假声,也不常使用高腔及跌宕幅度较大的甩腔。他装腔非常精细,在较窄的音域范围内擅用灵活多样的小腔,摇曳回旋,丝毫不显平淡。起板时平和,煞板时从容。他吐字虽然稍迟,而待字出口后马上收音。极少用衬字、垫字,对儿化字和字的处理,更有独特的方式。如:在《黛玉焚稿》这个曲目的许多句子中,他的吐字都略略迟于应有的节奏,但又不是明显的闪和让。这种独特的吐字方式,是他在坠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多在唱句的后半句出现。它既能收到意在字先的效果,又增加了唱得委婉。他擅长演唱大段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演唱中有较多的诵说成分。他善于通过描绘景物气氛生苍凉之慨叹,通过描绘人物形状发哀怨之悲鸣。这是刘宝全等人所不能及之处。由于他的唱腔低回委婉,特别适宜表现柔顺、纤弱的古代妇女形象。因此,他演唱《红楼梦》故事居多,而且特别拿手。

独特的润腔技巧,低回柔婉的唱腔,唱中又说的演唱方式,相互统一,相互融合,构成了与刘派京韵大鼓鼎足而立的白派京韵大鼓。

骆玉笙(19142002),天津人。4岁开始从艺登台,先向苏焕亭学习京剧,17岁改唱二黄大鼓,21岁拜名弦师韩永禄为师,正式研习、演唱京韵大鼓。她从小就在一个艺术的环境和氛围里成长,又有极好的禀赋,早在拜师之前就偷艺,已经会了一些唱段,如刘派的《战长沙》、《马失前蹄》、《关黄对刀》;白派的《劝玉》、《哭玉》;少白派的《七星灯》、《击鼓骂曹》等。只是唱刘派的曲目稍多。但,她无论唱哪个流派的段子,都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在唱腔、唱法上进行了一些变革。拜师后,老师并没有刻意地要把她培养成或刘派,或白派,或少白派的正宗的演员,而是帮助她,使她自己的唱腔、唱法逐渐成型。所以,很快她的演唱也就既具备了刘派风韵,也兼容了白派、少白派的艺术特点,自己的艺术特点也日益呈现、突出。特别是她成功地演唱了《剑阁闻铃》,骆派已见端倪。

刘派的京韵大鼓是以阳刚著称,抒情以壮美为特征 。白派、少白派变阳刚为阴柔,抒情风格变壮美优美。而骆派所追求的更多的则是内在的表现,含蓄、深沉。她无论演唱哪一个曲目,都把应该如何唱出情来放在第一位。有了准确的定位,她就想方设法去挖掘、处理段子里的每一处可以抒发感情的地方,并依此去装腔唱曲。自然也就有了骆派与其他流派的区别。

比如演唱脍炙人口的《丑末寅初》,其中有直冲霄汉四字,刘宝全的唱法是将字挑高后撂在那里,显得很脆。她则在字后面加了个字,声调向下,便显示出柔婉且又含蓄的特色。辅助她能够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曲调的选择、运用至关重要。如:唱渔翁出舱解开了缆这句,她唱渔翁出舱四个字使用了颤音。她的这种颤音非常优美、极其独特。她变铿锵为委婉,把高亢与低回融合成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而达到这种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正是她那优美的颤音。她对刘、白、少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颤音的运用开始的。颤音使她的唱腔细腻委婉,便于抒发缠绵悱恻之情。颤音使她那既能高亢峭拔,又能低回婉转的声音变得更加圆润华美、晶莹明丽。可以认为,颤音的合理使用是她对京韵大鼓音乐的一个创造。自然也就成为骆派京韵大鼓的一个重要特征。

刘宝全、白云鹏、骆玉笙的不同演唱风格已被鼓曲者和评论家目为流派 。经过他们各自的改革、创新,使京韵大鼓这一曲种不断变化、发展,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这个曲种的艺术品位。综观三位鼓曲演唱大师,他们还基本具备甚至完全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天赋优越。

他们大多能够从低往上翻,翻到九重天。刘宝全往往能在一个曲目中跨越20个音阶。金嗓鼓王骆玉笙晚年尚能由低音5唱到高音5
  2、咬字清晰。
  他们咬字准确、清楚。不飘不到讲四声。当行腔与字音声调发生矛盾时,他们都通过加装饰音予以校正,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他们吐字时,字头准确,有力量,有弹性。字头经字劲、字腹到字尾的过渡、交待圆转而不露痕迹。
  3、发声科学。
  在发声方法上,他们灵活使用不同的共鸣方法来变化音色和音量,用嗓合理,持久耐用;在发声效果上,他们高低音伸缩自如,穿透力强,在声音与其他歌唱手段的关系上,他们声随字发,声随腔行,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比如:刘宝全、骆玉笙吸收借鉴京剧的发声方法,充分运用丹田气及头腔、上腭窦、鼻腔、口腔、胸腔的共鸣,加剧了音的力度。真假声结合的立音和醇厚优美的低音分别成为刘宝全、骆玉笙的明显标志之一。
  4、善于运用气息。
  他们皆能气发丹田,上下贯通,以气为音之帅。气不粗则音不浮,气不细则音不薄,气不浊则音不滞,气不散则音不竭。充足的气息保护了他们的嗓音,支持着他们的歌唱。刘宝全、骆玉笙大多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或联合呼吸法,因而气息充分,演唱时一气呵成。
  5.行腔流畅优美。
  他们的行腔,不仅字正腔圆,而且节奏徐疾,声音高低、字音强弱、气上轻重的设置、搭配,特别讲究,富于变化,从而使唱腔十分婉转流畅。
  6、运腔技巧高超。

他们善于运用技法装饰美化唱腔,并因之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比如:骆玉笙吐字归韵时,充分利用字的韵母作拖腔来描绘形象,抒发情感,对人辰、中东韵带nng的韵母,她往往用鼻音哼鸣,发挥了鼻音共鸣的深沉效果。
  7、表演形美神美。

他们变脸换人变眼换人,一扭脸,一变视线,即能塑造或区分不同的人物,通过神情特别是眼神的变化,表示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眼神的引领配合下,以不同的手势,表现不同的人物的身份、特点,摹拟事物,表示空间;以潇洒、漂亮的身段,塑造人物形象;以扇、板、鼓楗为道具,摹拟刀、枪、船桨等事物,帮助表演。比如:刘宝全演唱的每个曲目,均设计有几个幅度很大的精彩身段,如:《长板坡》、《关黄对刀》、《宁武关》等等。又如:骆玉笙的《丑末寅初》曲目,当唱到拿起了篙,驾起了小船,飘飘摇摇、晃里晃当时,骆有个摇橹的动作,非常优美、洒脱、飘逸。
  8、讲求韵味。
  他们不仅腔儿花,音乐优美 ,而且味儿厚,隽永传神 。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声情并茂、余音袅袅,令观众悠然神往,百听不厌。他们的演唱无不具备这一特色。
  综观刘、白、骆三派,唯有骆玉笙所创造的骆派是跨越两个不同时代的艺术流派。她在新的形势下,更加着力进行改革、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使京韵大鼓这一极为完整又相当凝固的鼓曲形式,在表现新生活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并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而又使其风格更为浓郁,艺术更为成熟,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一个流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