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振庭先生与天津西门里票房
(2008-09-05 19:55:56)
标签:
天津曲艺杂谈 |
屈振庭先生与天津西门里票房
日前到"集贤同乐"曲艺沙龙聚会,受到屈志勇夫妇及田宝和先生的热情接待。聆听着弹唱,眼望着屈振庭老先生的大照片,我的思绪回到了40年前……
1962年,在天津老城里西门里大街路南的一个院内(门牌忘记了),有个子弟八角鼓票房,主人是屈振庭老先生的弟子梁建远先生。该票房每周活动一次。因时代的原因票房没有名称。票房的核心是屈振庭老先生(大家都尊称大爷)、刘均衡老先生(大家都尊称刘爷)。坚持去的有大爷的弟子刘碧祥、王登科、石连元、李玉山、郭占亭、窦凤山,屈老的女弟子宋佩荣。京东大鼓名票刘汉武先生也常去。弹弦儿的主力是岳金义(天津市曲艺团著名弦师岳长乐之父)。当时屈、刘二老年过七旬,其他大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我当时23岁,宋佩荣比我大几岁,我们俩算是青年人。
屈大爷当时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嗓音高亢。在单弦、快书、时调演唱方面独树一帜。弟子遍布京津两地。在票房活动中,大爷常唱的岔曲有:《庆中秋》(俗称《碧亮亮》)、"由求"的《风雨归舟》(俗称《找牛》)、《方晴霁雪》。快书有:《碰碑》、《截江夺斗》等。这几段曲目,音域宽,(多处到5)节奏快,"嗖儿""喷口","闪""掏"板式多样。对弦子的弹法也有特殊的要求。演唱的难度大,是充分展现屈老风格的代表曲目。七旬老翁,神完气足一气呵成。叫后辈们大开眼界。对后辈的问艺,大爷耐心讲解,倾囊相赠。我对《找牛》头一句的词不明白,向大爷求教。大爷告诉我应该是:"过山林狂风如吼,堪堪的大雨临头",但是"堪堪的"三个字不好唱也不好听,所以唱成"堪刻是"。这三个字意思一样,但唱出来好听,腔不 "杠"(念阳平)。大雨临头不是淋头。因为风是雨头,狂风如吼,眼看就要下大雨。接下来"大雨"两字、"摆桨"两字都注意别唱倒了。大家问一答十, 对整段的 "气口"、 "嗖儿"的用法。最后一句:"他在那雨地里哭着去找牛",在什么地方降速度,怎样用"4"的音,"找牛"两字怎样落腔,弹弦儿的怎样"换把位"等都作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演唱。多年后,岳金义先生提起《找牛》来,对大爷由衷的敬仰和感激。大爷表扬了我的虚心学习,对我说:"咱们是业余喜好。俗话说"高乐",但也要认真。有不知道的地方找明白人问问,别拿过来就说。"大爷的话语重心长,充分体现出老艺术家对晚辈的关心爱护,使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屈大爷教宋佩荣唱岔曲《换解罗裙带》的情景我至今记的很清楚。大爷先做示范演唱,等宋佩荣把词背下来后,大爷逐字逐句详细讲解反复示范演唱。
如:"……轻启竹扉……春光明媚一支支的花儿……花芯采,一行行粉蝶儿……太湖石旁……提提绣鞋……碧纱窗内似有人言……房中不见……咬碎银牙拧杏眼……巧嘴的八哥哄了奴来。"这些地方大起大落,华贵俏丽,委婉动听,充分展示屈老对唱段的精辟理解及高超的演唱技巧。
屈大爷对天津时调的贡献也是曲艺界公认的。我在剧场听过大爷的时调,在票房听过大爷唱《十杯酒》、《打孩子》。60年代初,有很多时调的优秀曲目是不便演唱的。大爷对其他曲种也很精通。在西门里票房大爷唱过梅花大鼓,王登科的梅花就是大爷传授的。
屈大爷待人热情,性格爽朗。谁唱的不对,大爷当面指出。谁问词大爷都告诉。因当时没有录音机,有的人文化不高,只能口传心授。在和大爷的接触中,我没听大爷在背后说过别人一句不好,这都充分表现出大爷高尚的品格。
这个票房自1962年初开始,直到1963年天津市闹洪水防汛时才停止活动。如今大爷、刘爷、梁建远、岳金义、刘碧祥、李玉山、郭占亭都已仙逝。王登科、石连元先生也都80多岁了,我是最小的一个,现年63岁。可喜的是和大爷的亲侄孙--屈志勇贤弟又聚到了一起。这正是:
荏苒四十年,花甲续曲缘。喜逢志勇弟,薪火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