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月秋与杨凤杰之辨
我大学时代的一位先生评价陆倚琴的演唱艺术是“善避其短”。如此评价有几人赞同(包括我自己),姑且不论。但“善避其短”这四个字总令我思来想去,偶尔也顿觉释然。是呀,大凡成功之人,那里离得开这四个字呢?
“鼓界大王”刘宝全唱、做俱佳,开一派之先河,而后继者又有几人?但他空前可并不绝后。白云鹏始学木板大鼓,讲唱袍带大书。然自刘派一出,木板大鼓便问津者鲜了。于是他也向京韵大鼓(从刘宝全始称)靠拢,也学刘的高亢、峭拔,不信,您听他早期唱片《长坂坡》、《骂城》等,刘的痕迹重,白的东西少。所以终不能敌刘。为什么?天赋所限。于是,白大爷“善避其短”,一改刘的阳刚,从演唱风格到演唱曲目都极力描摹一种阴柔美。他成功了,“白发鼓王”、“京韵泰斗”名不虚传,与刘家分得半壁江山。‘;
白凤鸣青年时代以刘派享名,然天不加怙,倒仓了,一唱就出鬼音。怎么办?还是那四个字“善避其短”。于是他不避“梵音”,反而恰到好处地去装点。他自创新曲目,更适合他的嗓音特点。于是“少白”称派。
刘、白、张、少白、滑稽等流派纷呈,然而含金量却不同。有人是“扬长”,有人是“避短”,比较而言,祖师爷没赏饭的,自己凭借功力争得一碗饭,尤为难能可贵。
骆玉笙是奇才,其艺术成就堪与刘宝全媲美。刘空前,骆绝后(截止目前是这样,并非我所愿)。然,100多年来不过一个刘宝全,一个骆玉笙。可是鼓界群芳争艳,各领风骚,为何?因为,成功者懂得扬我之长,避我之短;懂得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侯月秋如此,杨凤杰亦如此。
“侯腔儿”别有韵味,独具魅力,窃以为成功原因有三:一,她知道“我”自身嗓音、形体、表演等的长处、短处;二,她知道“我”学谁可不能学死谁、死学谁;三,她知道我追求的是艺术,不停留在唱“玩意儿”。所以,京韵舞台上她占了一席之地。但,毕竟条件(不独指自身条件)所限,终无“侯派”存世。
杨凤杰的嗓音条件不如侯(侯的音域不窄,只不过是中低音区行腔更好听),表演不如侯老到,形体也不如侯(这点就不展开说了)。杨的成功原因有三:一,所生时代是朱砂没有,因此黄土为贵(爱听杨的朋友千万别恼,一家之言,而已,而已);二,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云遮月”的嗓音自有迷人之处。
综上所述,1、侯与杨都有独到之处,但无可比之处;2、侯与杨都有可听之处,但无效法之处;3、侯与杨都有要短之处,但无讨厌之处。
论“三无之处”——与一网友商榷
一、侯与杨无可比之处,是说基于二人不是同一时代演员,各自主、客观条件不同,不要轻易做牵强地比较。
如:侯晚年用E调,而杨最好时唱E调,那么,同是《刺汤勤》,演唱时用哪个调门好?借用网友耶律寒烟的话,杨的头一句同出一式,且整段一个高没有。如此,就抑杨尊侯了吗?我看大可不必。虽然,听过侯的《刺汤勤》,则杨的演唱逊色不少。即便如此,还是各有千秋。再如:由于韩德荣的技艺以及与侯的夫妻关系,侯在演唱时“闪板”、“掏板”很厉害,有的甚至就是没板——耍着唱,但韩托得很严实。而杨的板槽很瓷实,几乎从来不掏、闪。试问,孰优孰劣?
二、侯与杨无效法之处,是说他人不要轻易照抄照搬,否则就会“学谁死”。
杨直言不讳:我化了很多白、骆、少白的东西。注意,她说的是“化”,而不是“学”。不信你听,杨的里面没有一句侯腔。即使是侯的弟子马希英、刘秀英所唱曲目里面也找不出一句“原装正版”的侯腔。惟其如此,杨才能独树一帜,而侯腔到现在还迷人。而其他坤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三、侯与杨无讨厌之处,是说他们都能扬长避短,弄他个“一招儿鲜,吃遍天”。所以,老听众都有这样的共识:像《金定骂城》、《白帝城》等就听侯的。当今,像《刺汤勤》、《白帝城》等就听杨的(注意,张秋萍并非没有)。
最后,我还要重复我的观点:当今时代就是“朱砂没有,黄土为贵”。否则,若让田震、毛阿敏等都唱大鼓,呜呼呀,哪里还有杨凤老今天受欢迎的程度。因此,二路角(刘宝全、骆玉笙是头路角)之佼佼者受领无愧。
侯月秋对赵学义说:“《金定骂城》是你们白家的活,应该还给你们白家。”
侯月秋在文革后复出,《金定骂城》成为她的拿手曲目。但《骂城》确系白云鹏首演,留有早期唱片为证,且还带有木板大鼓和刘派大鼓的痕迹。
后来,“少白派”也唱《骂城》,刘派的众多女弟子如:孙书均、桑红林、小映霞等皆拿手。骆玉笙也唱过。
阎秋霞继承白派曲目不过十一、二段,《骂城》也在其中。但自从文革后,与侯老同在实验曲艺团轮流担纲攒底,阎老就不动这块活了。
侯老与阎老的人品我不敢冒然评论,但二老的艺品绝对是一流的。两人在晚年打擂台一直打到侯老故去,但两人从来不互相诋毁,只是在艺术上较量。韩德荣同时为二老操弦,虽与侯是一家人,但辅佐二人无不尽心尽力地一个样儿看待。阎老碍于侯老已经在观众中唱红了《骂城》,也就不再轻易唱了。
赵学义上《骂城》时,曾问艺于侯老,于是引出了上面那一番话。
侯老临终前,手拉着阎老的手,说了一番肺腑之言。二老一笑泯千“仇”!这些事都成为流传佳话。
阎老晚年给赵学义、张雅丽上过《骂城》。《骂城》也是阎老给赵学义上的最后一块活。
1982年,侯老死于子宫癌。1988年,阎老死于脉管炎。二老过早地离开,是曲艺的一大损失。我曾经说过,假如老天爷假以时日,那“侯派”和“阎派”传世是无可非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