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升三级》浅析

(2008-08-21 21:18:54)
标签:

转载

杂谈

《连升三级》浅析

 

作者:侯宝林、许嘉璐


 

 

    [作者附记]  经过修订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收进了相声《连升三级》。学校语文课以曲艺作品为教材。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无论是对于我国的语文教学来说,还是对曲艺事业来说,这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我国的曲艺有着悠久而优良传统。例如相声,探其源头,甚至可以上溯到周秦。但千百年中曲艺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作。中学课本的这一创举,说明我国广大语文工作者已经注意到曲艺艺术中确有瑰宝了,同时也再次证明优秀的曲艺作品是可以与作家的作品并列而毫无愧色的。这对于曲艺工作者将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与鞭策。欣喜之余,写成此文,供语文教师参考。

    《连升三级》是一段单口相声.
    相声按表演的方式分有单口、对口、群活之分。单口相声一人表演;对口相声两人表演;群活由三人或更多的人表演。三者有其共同处,也各有特色。现在大家比较熟悉对口相声,对于另外两种一般人不大了解、因此在分析《连升三级》之前,有必要对单口相声作些简单介绍。
    相声的特点是要有笑料,通过使观众发笑来发现主题,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给人以健康娱乐的目的。单口相声也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寓庄于谐,内容的可笑、形式的轻松与思想、主题的严肃相结合、是单口相声最主要的特点。
    但是单口相声因为是一个人表演,所以其内容与形式又不同于对口相声与群活。对口相声有三种类型:叙述型,以一人为主进行叙述(包括“学”、“唱”),相声界称之为“一头沉”,共中故事体的居多;争辩型,通过二人巧口争辩表现主题,相声界称之为“子母哏(gen)”;吟诵型,以一人连续背诵大段经过精心编排而又难以记忆的台词取得艺术效果,相声界称之为“贯口”(群活的情况大体相同)。单口因为没有伙伴的协助,所以只有叙述型一种,通常是讲述一段可笑的故事。
    从叙述故事来说,单口相声很象笑话、故事和评书。但是故事、评书一般都不是幽默讽刺性的,最多不过是里头夹杂着一些幽默讽刺的因素。故事、评书都是有头有尾的,也就是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人物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而单口相声却要求在主题得到充分表现、观众哄然发笑吋戛然而止,至于人物后来的命运如何,事情怎样结局,则不再讲述。因此不妨说单口相声有头无“尾”。但是它还是有其自己独特的“尾”的,这就是出现在最后引人发笑的简短的语句或犀利的评语(如《连升三级》的最后一句)。这种评语也和单口相声与故事、评书不同:故事一般没有叙述者的分析、评价;评书虽然允许在必要的地方有中肯、透辟的评论。但评论的话往往较长、较严肃,而单口相声则相反。单口相声与笑话也有许多不同处。二者虽然都不象评书那样一般都有史实的根据,允许虚构,但笑话的虚构中幻想的成分大,单口相声则借助于夸张与奇巧的成分更多,同时更富于生活气息。笑话一般都较短小,情节简单,人物刻划粗略,单门相声则篇幅较大,一般都可以说上一二十分钟,最长的可以每天说一段儿,连续说若干天,因而情节往往比较曲折,人物性格比较细致、丰满、典型。    总之,单口相声集中了评书、故事、笑话的某些特点,但是这些体裁又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单口相声毕竟首先是相声。
    现在我们就根据上面所谈的单口相声的特点来分析《连升三级》的思想内容。
    《连升三级》通过目不识丁的张好古借助魏忠贤的势力中进士、当翰林,又由胡涂皇帝朱由检给他加升三级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昏暗,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封建统治者的最上层净是些作威作福的蠢货,只知图谋私利的逢迎拍马者一一“一群混蛋!”
    把这个故事安排在明朝末年,是很巧妙的,增加了作品的说服力。封建社会的一切腐朽、肮脏、野蛮的东西,在一个王朝的没落阶段总要集其大成。明末更是如此,天启、崇祯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宦官专权、特务政治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魏忠贤正是这些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他本是个无赖,因为跟地痞流氓赌博,输了,受那些人的气,于是自阉。后来进入皇宫,侍奉太子朱由校。待朱由校即位,魏忠贤便逐渐掌握了朝廷所有大权。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排除异己、陷害忠良、遍插亲信,位居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俨然是一个有实权而不挂名的皇帝了。当时,趋奉他的,可以一夜之间飞黄腾达,稍不如其意者则随时可能被抓、被杀。在他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人人自危,早已衰朽的明王朝更加虚弱,被推到覆灭的边缘。故事围绕着这样一个人物展开,使得作品具有更大的典型意义。
  全文可分四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写“狗少”张好古“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只是因为相面的奉承了几句便居然进京赶考;到北京时城门关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混进了城门。这一段主要写张好古的性格:“我们家有的是钱啊,要想做官那还不容易吗。”——这是在封建社会里一切有钱者的共同逻辑,也是发生后面笑话的起点、基因。
    第二段(5—6自然段),写张好古无意中因魏忠贤之势“砸门”进了考场,“一个字没写,弄个第二名。”这时魏忠贤尚无意收张好古为羽翼,但他的一张名片就让张好古高中,炙手可热之势可知;这也正可以说明,掌握选拔人才人权的考官,却是趋炎附势的谄佞之辈,名为朝廷命臣,实为魏氏家奴。
    第三段(7—8自然段),写巴结魏忠贤的群臣误以为张好古是魏忠贤的长辈,于是联名保荐,张好古做了翰林。故事发展到达里,对于封建官场的揭露又进了一步:如魏忠贤者,无须事事亲自过问,自有人代为“关照”,即便是假亲友。也可以由“文武百官”瞎捧而高升。而这些人的目的,又全在“将来他要做了官儿,一定对咱们有很大的关照”一一上上下下相互勾结又相互利用。
    第四段(9—12自然段)写魏忠贤事发,但张好古非但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因别人代写的一副对联又被崇祯皇帝视为忠臣,“加升三级”。至此,张好古的官运可谓登峰造极,而作品的主题也得到了充分表现:不但朱由校及其满朝文武是混蛋,而且铲除魏忠贤的朱由检及其群臣也是同样货色.“一群混蛋!”四个字骂倒了两代昏庸的君臣,概括了封建统治者的本质。
    《连升三级》的作者已不可考,可能是民国初年由民间艺人集体创作修改而成的。这篇优秀的讽刺作品在旧中国显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即使在今天,也有相当大的认识意义。它不仅让我们知道“白卷先生”连升三级并不自今日始,是古已有之的。也不仅使人们懂得当前社会上的许多不正之风源远流长,而且还可以促人深思:我们耳闻目睹过的许多怪事,竟是封建主义的毒瘤,不把这个根子挖掉,早晚还会出现赵好古、钱好古的。
    《连升三级》的艺术手法是很高妙的。
    相声之所以能够使人发笑,主要是靠着它的独特的艺术手段一一“包袱儿”。所谓“包袱儿”,就是经过精心组织的、为表现主题、刻划人物形象服务的笑料。“包袱儿”的组织方法多种多样,但其基本规律是一样的:要使人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合于情理”。
    在《连升三级》中,张好古去赶考,按照一般人通常思维的规律来判断,这是胡闹,但结果他不但考中了,而且得了第二名,不久又混进了翰林院。这本来已经出乎人们的意料。待魏忠贤死,魏党被诛,靠着魏忠贤力量爬上来的张好古本应就此完蛋,不料却又加升三级,更出乎人们一般的猜想,连续的“出乎意料”引起了笑声。张好古的官运来得的确离奇,但细想想,却又不是不合情理的。“狗少的脾气’促使他进京;意外的机会让他碰上魏忠贤得以进入考场;考官见了魏忠贤的名片让张好古考中;文武百官为了私利而吹捧张好古;朱由检认为骂魏忠贤的就是自己的忠臣,这不是都很合情合理(封建社会的情和理)吗?唯其出乎意料,所以可笑;正因为合于情理,所以可信。《连升三级》就在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感染了读者和听众。
    相声为了使人们鲜明地感到“出乎意料”,强调要“铺平垫稳”,也就是把所要叙述并赖以构成“包袱儿”的事物交代得清清楚楚,并反复强调,让观众的思维情绪集中在这个事物上向着一般情况下的逻辑方向发展。以便与后而出现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照。《连升三级》第一段对张好古“狗少脾气”的交代,叙述张好古凭着“很好、很好”这样一句话在翰林院楞混了一年等处,都是有意的铺垫。对口和声因为是两人合说,所以铺平垫稳与抖落“包袱儿”(突然说出可笑的结局)比较容易。单口相声则不然,一个演员站在台上,按时间顺序款款道来,不允许有较大的跳跃和转折,也就是出乎观众意料的结果不便于突然蹦出来。因此单口相声的最可笑之处,往往落在演员在一定的关口说出的简短有力的总结或评价式的语言上。这些概括性的语句,往往一针见血,尖锐深刻,画龙点睛,而且是观众的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连升三级》在表演时,象下面这些地方通常都要引起笑声:“这一来有了领道的了”、“这叫什么事”、“嘿,他们两人全给包办了”、“这倒不错,老师拜徒弟,倒了个儿了”、“还好哪”,等等。特别是全篇结尾一句,引起的笑声更大。这是因为观众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故事,来不及思索给予评价的语言,经演员一语道破,既出乎意料,又正中下怀。痛快解气,不由得发出会意、欢畅的笑。这笑声既是对故事中人物的蔑视与唾弃,也是对演员爱憎态度、机智俏皮的赞许。
    前面说过,单口相声都是叙述故事的,因此注重情节结构与人物刻划。《连升三级》因为人物多,故事延续的时间长,所以更侧重靠情节表现内容。这篇作品的夸张与奇巧,主要体现在情节上。一个文盲考中第二名进士,并且进了翰林院,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事。现在这样写了,是高度的夸张。但夸张得合理:既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出现空白卷的“英雄”,几百年前产生一个张好古也就不难理解了。要知道,身为上公决定着一国命运的魏忠贤也是个一字不识的睁眼瞎!作品为了夸张,安排了许多“巧”处:城门关了,张好古正碰上进水车,十分凑巧;他不知道考场在哪儿,又正碰上魏忠贤,也巧;“要搁在往日,魏忠贤连问都不问就给杀了”,“今天魏忠贤想问问他”,更巧;骂魏忠贤的对联刚挂上,圣旨到了,真是巧得出奇……。“无巧不成书”,偶然的机缘是形成离奇故事的筋骨,但必须巧得合理,巧而不失其真,否则就会让人感到不可信,因而也不可笑。《连升三级》的“巧”安排得自然。不露痕迹。例如,当年从山东来北京,都是进彰义门(今广安门),作者让张好古改走西直门,这样就可碰上水车.魏忠贤是不会下街查夜的,作者临时给他派这个差事,也无不可。魏忠贤杀人如草,但又喜怒无常,偏偏这次想问问撞了他的马的人,张好古由此而“走运”,也是可能的。至于皇帝送来福寿字儿,魏忠贤去接旨,更是生活中常有的事。为了构成夸张与巧合。作者隐去了当时告密之风盛行以及魏忠贤根本不识字等史实,特意在把魏忠贤“支”出去的同时加上一段说明:告发人的人也会被杀。因而那副寿对儿“溜溜儿地挂了一天,魏忠贤楞没看出来!”作品中许许多多的偶然产生于必然之中。作者有言在先“遇上那样社会”,就有张好古、魏忠贤、朱由检那样的人,也“就有那样事情”。因此,即使是明史专家,也不会责怪作者不“忠”于历史。在这里,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得到了十分巧妙的结合。
    作品中主要写了张好古,其次是魏忠贤.但人物刻划既不是作者着意的重点。这里也就不作细致的分析。需要指出的是,作品中张好古一再高升,而他本人却始终在胡涂懵懂之中,这比塑造一个无孔不入到处钻营的“明白人”更好:排除了他主观方面的一切,更加突出了那个社会的畸形状态,这是作者苦心经营处。另外,和其它一切优秀的相声作品一样,《连升三级》十分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相面的一张口就是一派江湖气、骗人的神态跃然纸上;“真要中了,回来我还多给你。要是中不了,回来我可找你没完”,恶少的嘴脸可以想见;“你这小子,闯什么丧啊?”“嗬!猴患子!真横啊!”的确就是一个有权势的太监的语声。运用活泼生动的口语,三言两语就能鲜明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一切民间文学的特长,也是《连升三级》值得注意的成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