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介绍一枚“元丰通宝”铁母钱! (钱币类文章)

(2015-03-18 14:49:51)
标签:

转载

湖州出土“元丰通宝”背上“仰月”型大钱疑为试样铁母

--------  吴伟强

    古钱中“铁母”一词,从铸钱工艺流程的角度来分析,可理解为翻制铁钱浇铸范(内)“钱腔”,所用之(单个)钱模;其质地目前(一般理解为,与所铸铁钱有别而)为铜质。判断一枚古钱是否为“铁母”,除其本身首先要求具备“铁母”的某些相关特征外,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能找到“同类同版”(同式)的铁钱,方能说明其“根本”问题。然而这种有谱可查,一对一的现行方法,在遇到某些类似出谱品的版别时,往往也会使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出现“复杂”化的一面,故而判断这类钱的性质,似觉得有探讨、商榷的必要。

   2007年4月9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城区主干道的人民路在拓宽段(现中国农业银行湖州支行大楼正对处位置,此处以西约数十米处即为北宋时两浙路湖州府的府治所在地“子城”原址)开挖渠沟铺设路中阴井管道时,于深埋于地下约1米左右的宋代局部砖层遗址的纵向截面夹缝间由金属探测器定位,偶出土了一枚形制有别于常见北宋“元丰通宝”折二型铜钱的行书体铜质“大钱”。如图一所示,其钱径33mm、穿径7.6mm、厚2.3mm、重12.5克。钱面为清一色铁锈坑,背可能由于当时接触面与面有所不同,呈现多色坑锈。其钱体,面背穿、郭精整,钱文深峻,字口清晰,铜质精良﹙铜质暗红)。相关特征显示其似有别于“常钱”,而有“铁母”之风范(同类普通折二型行书体“元丰通宝”铜钱中,直径未见有如此大者,钱文风格也似与之有别。这种粗纩的钱文、形制似更接近于当时同类“同版”的铁钱风格)。

   上对这枚钱币的出土环境及其钱币本身的相关特点做了简单的介绍,以通常的方法来判断,此为“铁母”似应无大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清理这枚钱币背部多余的堆锈时,却意外的在其钱背的穿郭上方发现了明显隆起的“仰月”纹标记(已触及铜体,轮廓清晰易辩,此非堆坑所致,见图1、背)。

   背上铸“仰月”纹的出现,给笔者“惊喜”的同时,同样也带来了不小的“困惑”。这是因为,北宋“元丰通宝”钱,背穿上铸“仰月 ”、“俯月”的现象,虽然在行书、篆书体的(“元丰通宝”)小平及折二铜钱中均同时有存在,然 “铁母”(包括折二型铁钱)中目前却只似有“俯月”,而未见有“仰月”的现象存在;这种现象在(北宋神宗)先前的“熙宁通宝”铁母(包括同类折二型铁钱)中也似如此,且此点似有成 “熙丰”铁钱(铁母)背铸月纹的“不成文”规律﹙熙宁、元丰通宝折二型铁钱、铁母中,目前似仅见“俯月”的现象﹚。我们知道判断两宋“铁母”或“铁范铜”最直接而严谨的方法莫过于找到“同范”或同一明显特征的铁钱存在,方能说明其根本问题。但此处我们又当如何解决本文(钱币)存在的现象呢?有没有可能这类钱是当时(元丰年间)初期铸造的某类(式)铁母的“试样”呢……。笔者有这样的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隐约源于本地历年来钱币(宋钱)出土的相关现象及相关的史料记载。

   湖州,北宋时隶属两浙路(熙宁七年两浙路分为东西二路,湖州隶属两浙西路,以后又有多次分合,合的情况下仍隶属两浙路),此地在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前一直是北宋最为稳定的铜钱流通区域之一。然近本地近来随着旧城改造的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不同的宋代遗址中却襦见有北宋铁母出土;且这类已发现的“铁母”似无一例外的均集中在折二型“元丰通宝”上(已知者已有5~6枚左右,其中部分实物已见诸于外界报导)。值得注意的是本地出这类钱(元丰铁母)一般并不出于本地同时期钱币的集中窖藏中,而是散落于不同的宋代遗址中(目前可考的在)。湖州,北宋时隶属于两浙路,此处在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以前一直是北宋最为稳定的铜钱专属流通区域。然为何近年来常现“元丰铁母”呢?笔者曾带着这样的疑问去查寻相关的资料,希望能结合原出土地的相关情况,首先发现某些“线索”,但收获似微。虽《宋史.食货志下二》、《朝野杂记》甲集卷16铸钱诸监,均有“湖州旧鬻监,至是官自铸之”、“湖州旧鬻镜行于天下,至是官自铸之”等记载。然从此些记载的“旧鬻监”的相关事宜来看,时间、性质上似与本地所出的北宋元丰“铁母”少有关联且此记载似并未言明湖州“旧鬻监”是否涉及铸钱及其相关渊源等问题②(实际史料记载的上述情况反映的是南宋“庆元三年,复禁铜器”以后官方对铜器生产及使用的再次垄断 “禁销钱为铜器者,以违制论,炉户决配海外” ,“(铜器)期两月鬻于官,每两三十”。湖州自北宋末至南宋中期一直是当时民间制镜业的重要地区,故有此记载不足为奇)。

   近转转从孙忠汇《钱币鉴赏》一书第80页所录的《宋代钱监情况表》等相关资料发现中发现南宋人王应麟撰《玉海》卷180《钱币》中有关“湖州元丰二年置监”的相关记载。笔者以为这一记载可能与本地连续出土“元丰通宝”铁母的相关现象有着某种特殊的关联。由此北宋“湖州元丰二年置”是否为当时路内睦州神泉监(与湖州同属于二浙路,北宋“熙宁七年始置监,元丰八年罢”,“南宋庆元三年复置”,治今杭州建德县)在特殊时期设置的临时分支机构(钱监),承担相关任务等问题带来了新的议题。

   湖州是宋代最为著名的铸镜中心。此处笔者谈到铸镜,是因为铸镜与铸钱的先决条件(铸造原料)是相同的。近代有学者认为:“以石家镜为主的湖州镜铸造,起始于北宋中期,到北宋晚期后方更为流行”③。此点让笔者意识到,宋代在盛产铜铁的地方各州、县往往普遍设置铸(钱)监,以××监为名,役使工匠开凿矿山,鼓冶(铸钱)的诸多记载④。湖州宋时境内有汉时吴王濞采矿铸钱遗址。据明徐献忠《吴兴掌故录》载:“铜山在吴兴西南九十里,与安吉、武康接境”,“千斤墟在归安东南四十里,《统记》云:‘吴王濞铸钱于铜观山而置库于此”。湖州北宋中期铸镜业在此突然出现并迅速发展,至南宋时成为全国最有名的铸镜中心,从相关共性来理解,这应该跟湖州当时与江南其它宋时铜矿产区,存在铸镜繁荣的现象是一样的。本地矿治匮乏、干枯的地区显然无法创造如此的辉煌,更毫无竞争力可欲,更无法再续明清时期湖州铸镜的再次辉煌。

 

注解;

①     一般所指的“铁母”,似应同时具备以下特征:1、所指铜钱有同式铁钱存在且直径大于后者。2、穿、郭精整,笔画深峻(文字精致),字口清晰。3、铜质较同期普通流通铜钱为精。4、遗留数量应极少。5、有铁钱存在者,先前必有同式“铁母”存在;然某些仅见“铁母”而未见同式铁钱者,此未必曾用它于“铸钱”(试样)。

②     庆元三年,复禁铜器,期两月鬻于官,每两三十。湖州旧鬻监,至是官自铸之。(二年,禁销钱为铜器者,以违制论,炉户决配海外。

③   《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夏湘蓉等编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也有学者认为:以石家镜为主的湖州镜铸造,起始于北宋中期,到北宋晚期后更为流行(见陈柏泉宋代铜镜简论)、《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4期:苌岚,《七——十四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

④   宋代,在盛产铜铁的地方各州、县普遍设置铸钱监,以××监为名,役使工匠开凿矿山,鼓冶铸钱。宋神宗熙宁六年诏:“京西、淮南、两浙、江西、荆湖六路各置一铸钱监,江南、荆湖南路以十五万缗,馀以十万缗为额” 即此类。铸钱监为少府监属官,亦领于诸路监司;南宋,置提领诸路铸钱司代替少府监统领诸州铸钱监。。

 
http://s5/middle/610a8514g926b85737ba4&690(钱币类文章)" TITLE="[转载]介绍一枚“元丰通宝”铁母钱! (钱币类文章)" />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