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外景。灿烂开放的盆栽向日葵生机盎然)
中国近十几年航空市场的蓬勃发展,推进了国内机场的大规模建设。诸多省会机场的候机楼都是建筑宏伟、设备现代化。在2016年全球吞吐量最大机场的前十名里,中国内地就有两座机场入围,其中北京首都机场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机场位居第二。上海浦东机场则位居第九。
然而,在2016年全球最佳十大机场里,中国内地无一机场上榜。它们是:新加坡樟宜机场、韩国仁川机场、德国慕尼黑机场、日本东京羽田机场、香港国际机场、日本名古屋中部机场、瑞士苏黎世机场、伦敦西斯罗机场、日本大阪关西机场、卡塔尔哈马德机场。
上述十佳机场我去过五个。因而明白在全球旅客眼里,“最佳”的标准是啥。
中国的一些学者和民众总是沾沾自喜于国内机场的崭新和气派,而对国外机场的陈旧表露不屑,整个价值判断还是停留在肤浅的物质层面,而无法理解作为一个服务场所,更重要的是对旅客精神和物质双重需求的尽力满足。
在我行走的机场里,我满意的机场基本体现出如下三个特征:体现审美的环境设计、舒适丰富的消费供应、创意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国内机场在这三个方面普遍欠缺。
下面先看看代表国内机场最好水平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T3航站楼是为迎接北京奥运会而建。规模宏大,各候机口都有轻轨抵达。候机楼内也费尽心机建造了民族风格的建筑,但使用功能不强,形同摆设。旅客在其周边闲坐也像是自己开发的功能,在昏暗的灯光下,愈发暮气沉沉。

商铺简单的排布,是国内机场通行的风格。

这个销售茶叶的木质建筑,在平常的灯光映照下,无光彩可言。

中国机场的灯光仅用作照明,而非装饰。

中国各地机场流行的这种大空间,既浪费能源,也导致局部空间难以美化、个性化。

非常常规的商品陈列和灯光设计。

T2航站楼的洗手间也试图标示艺术化,但这种美女图是不是太司空见惯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