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环境
(2013-06-05 09:56:06)分类: 谁听我说(2) |
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表现,证明高考是大部分学生实现人生愿望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
有了这个前提,家长为了儿女考出好成绩的任何作为都可理解:免除学生的所有家务劳动;省吃俭用给学生买点补脑药啊,在宾馆开个舒适的学习房啊,考试当天死守在考场外啊,等等,虽然我对其必要性存疑,但权作换点心理性安慰,也没啥可议论的。
我不太适应的是,高考成了那个时期整个社会的头等大事,一切活动的设计都以不“影响”高考为前提。
譬如噪音的管理,本来应是日常生活常抓不懈的问题,但在高考期间被提起,除了短期放大,暂时停止,并无彻底根除之结果。
交通不畅也是常态,高考期间则以交通管制来解决。考生是否个个需要这种方便我不知道,但增加了非考生的出行困难却可以想象。众多城市诸如此类的措施名目繁多,我听说有些城市正常的建筑施工这几天也被叫停。
一种意识强大到压倒一切,我将担心它的失控。年年如此,就可能会成为一种集体秉性,从而在其他时间、其他领域影响社会的协调和彼此尊重。
我考大学时家长也关心,但还没有现在陪伴到考场的景象。考试结束,我无非和个别学生一样,迎来赶至校门的家长询问:考得咋样?
抛开亲情不提,我对这样的询问是抵触的。考得咋样是靠个人行为来完成,无法借助他人关心来实现。最关键的是,仅是对“结果”咋样的关心,将我的整个人生价值萎缩到了一次考试的数字上,我感到这是对我多样能力的忽视。
一个需要特殊呵护才能考出好成绩的学生,我怀疑他未来的生存能力。就如温室里培育出来的瓜蔬,貌似茁壮,味道却差。
其实,所有的特殊照顾学生到底需不需要还很难说,诸种如临大敌般的重视,一厢情愿的成分估计居多。也许学生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句“不要迟到”的提醒,如正常上学一般的自然面对,或者更能给考生带来轻松和自信。
我对我儿子的高考也非常重视,但除了提前一年回到南阳也并无其他格外的举动。当然我儿子在学习上的整个表现就是“没出息”,但他在去外地上学时却发现一个让他自豪的事情,就是在所有学生里,唯有他一个人没有家长陪送。
我为此更加自豪,因为自立能力和不增加家长负担的意识,同样是一项宝贵的成绩。当然,这也同样是一个“没出息”家长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