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人生——谁听我说(20)
(2013-05-20 16:23:29)
标签:
黄晓明合伙人电影新东方 |
分类: 谁听我说(2) |
媒体对影片《中国合伙人》的报道集中在两点:“零差评”的好口碑;“让男人都哭花的电影”。
我是个人来疯,对众人围观的东西肯定要挤过去看看。
影片里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是立志要去美国的大学生,其中一个如愿,一个放弃,一个百般努力却未能成行。最后那位是片子的主角,这里就以其扮演者黄晓明称之。
黄晓明出身农村,家境贫苦。去美国无门后,在大学教书。为改善生活,业余偷偷做家教,被学校发现遭开除。后干脆专职办起了英语培训班,直至最终成为国内规模庞大当然收入也丰厚的英语培训学校的大老板。
片子对这样的结局是拍手称快的。片尾罗列的现实中几位“成功”人士的图片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片子具备励志的几个要素:没有理想的环境——美国,所在学校又不容忍兼职。创业没资金,前期还是单枪匹马的干。。。。。。但是,自己身上有一项技能:会英语。这是几乎每个年轻人都容易找到的个人自信。片子将主角的出身设计为农村,除了强调他更加没有身份、关系背景外,也扩大了可能引起共鸣的受众群。
如果视为一个商业案例在课堂里讲讲,这个故事勉强合格,虽然其成功还过于简单和容易。但作为电影,我只闻到了单一的金钱味,而且浓烈的刺鼻。
电影是艺术,他要揭示的是人性,是价值观。无论何种领域的题材,最终都是要让观众在心灵上得到启迪。倘若只是一段创业历程和致富秘诀,观众没必要跑到电影院里去看。
《中国合伙人》传达的价值观就是:人生只可在意物质意义上的成功,以及对物质意义的挥霍性甚至报复性示范。无论是赠送别墅,还是出资在美国设立用另一主角名字冠名的实验室,都借助了物质能力来体现。即便是腰缠万贯后的主角依然在晚上亲手拧熄多余亮着的灯泡,我也很难将它理解为环保意识上的觉醒,那不过是对财富的另一种热忱。
黄晓明在美国那段长长的慷慨陈词,很有点展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意味,片名里有“中国”二字也含有这种暗示。这符合大多数国人对这个爱恨交织的国家的普遍情感,但在我对这段台词的记忆之中,唯留下物质上的自豪和对被侵权者的利益引诱。
实现物质成就需要哪些特质呢?除了专业素养和前瞻的认识,黄晓明在求爱的过程里已经做了实践:无需情感的彼此靠近,而是倚重在路灯上打投影的手段;在船上断绝对方去路的表白;病房里的强吻。
所有这些,都体现出现实中成功的主要操作手法:计谋、威逼、强暴,以及谦卑外表下对自尊的抛弃。这在黄晓明成就产业的教育方法里也得到补充:迎合、取巧。
黄晓明从事的是教育工作,但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呢?就是更容易的进入美国。进入美国为了啥呢?片子里在美国饭店里不堪当服务员最后回国的另一位主角给于了回答:仍然是物质领域里的充实。
也许人们注意到,出身低微的人一旦有权有钱,在权利和金钱的使用上更会变本加厉。黄晓明成功后强调自己是“最大股东”以及对反对者立马开除,可以视作在这方面的一个不小心泄漏。为何如此呢?恰恰是学校和社会教育价值单一化的结果。
客观来说,片子对上述我的认识都表达的并非直接,也有所回避。但正如很早前就有人做过的研究:影片里黑帮老大虽然最终得到了惩罚,但观众更容易羡慕黑帮老大杀人如麻时的果敢和恣意。
《中国合伙人》和印度片《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人物架构相似,但其价值距《三傻》甚远。《三傻》有对学习意义的反思,有对手段和势利的鄙夷。而《合伙人》在做人道理这个层面,没有给我任何东西。
现今影院观众的主体是年轻人,“哭花了”的男观众估计以从中看到了“高富帅”的鼓励或自己失败而黯然者居多,不知道有否为价值感丧失而痛心的?
我看的那一场笑声不断的观众却大比例,也不知是开心还是嘲笑?但片子里从美国归来的那位海归确实嘲笑了主角是“土鳖”。不过这个嘲笑不是对主角人生观的轻蔑,而是对主角在某件具体事上做法的失望。
好象白岩松说过,他上了大学,进而大学毕业后上班多年,他仍不认为自己是城市人。但自从读过了朦胧诗后,他才一夜间感觉自己是个城里人了。
如果没有多元的价值追求,没有精神意义上的更高梦想,你就是在任何领域成为“首富”,在我眼里,都还是“土鳖”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