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会成世界遗产
(2009-10-18 20:57:15)
标签:
迈克尔杰克逊全运会开幕式张艺谋男篮杂谈 |
分类: 见谁说谁 |
开幕表演(作于1998年8月27日)
中国人口十数亿,这在使用之时有两点便利,一是任何用人众多的活动都基本上不愁找不到人,二是用人的花费较低(基本是免费),也使人敢动辄用他几千几万人。
从一二十年来所看到的各类大型活动的开幕表演上,我们对上述两条便利的借用可有最直观的证明。无论是在东北的时装节开幕式上,或是在西南的民族体育盛会的拉开帷幕之时,我们都能看到人山人海般的大型团体操之类的轮番表演。全国性盛会如此,全省性盛会如此,就连县级的什么节在开幕表演中你也能看到这种宏大的场面。
除去上述表演在地点、着装、庆贺内容方面的不同,这些表演是基本相同的,都不过是以成群的人做着共同的前奔、后退、举臂、下蹲……和拼着或方或圆或长或短的图案。
倘十年前你已对此种类同的表演感到失望,未免愤怒,时下你仍可不看这种开幕表演,因为十年如一日的重复,我想可能会让任何一位关心此类活动的人忍无可忍。
我在许多人惊叹于南阳玉器的极其便宜时,看到了南阳玉器加工的共同粗糙。在看到南阳玉石被大量开采和制作的时候,也看到了这种有限资源实际上被当作普通石头般在大规模浪费。原料来源的相对丰富,使人们吝于对每一块石料的精雕细琢。而对低微的利润即表示满足,也使各路匠人们不愿去劳心费神地提高技艺、增强责任、小心操持……此也是否正如国内的各种大型活动的开幕表演,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又能廉价使用,而且“经营”者对“利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各种开幕表演量大而质次的频频复制。
当然,有不少外国游人、外国权威对中国的这类开幕表演都惊叹不已、大叫好看。这非常正确合理。因为这类表现所展现的壮观场面、撼人声势确为外国人所少见。但让他们看上十年二十年这类表演无疑也会兴味索然。
看看出现在美国、法国、意大利的这类开幕表演,大家为之印象深刻、情趣盎然的绝无人多人少的问题,而是他们的表演个性和尤为突出而重要的在整个开幕演出中所透出的创造性。这正是中国的开幕表演所缺乏的。
看今年世界杯足球赛在法国的开幕式,其中提到开幕式上的表演者有部分是来自各国的志愿义务参加者。此透出一种活动主办者在人力资源花费方面的节省。
看国内此类活动表演者的来源,估计多是从社会各单位无偿征用。提前数月即将这些征用者从工厂、学校、机关调出排练,活动主办者是不花大钱了,但这些单位的损失又该记入谁的帐呢?
其实,物质上的损耗还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沉溺于这种大型活动的一成不变和量的堆积时,我们的审美神经会逐渐麻木,同时失去的是对努力创新的不断追求。
非常遗憾,我昨天竟然错过看东方卫视对张艺谋的《杨澜访谈录》。直接欣赏张导的眉飞色舞,和准确听取张导的慷慨陈词,至少对防止我这篇博文可能出现的不慎重有重要帮助。
我遗憾的没有看见,并不是说张导的一举一动都在“左右我的视线”,而是因为我看到了相关报纸里所报道的张导的谈话。那本是一个已经说烦而烦于再说的话题,但张导观点之稀奇、之自得,以及其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让我按耐不住又产生了“我和张艺谋,不得不再说的故事”。
纵览各家报纸,看到张导对有人说他在奥运开幕式上只知道采用“人海战术”的回答是:“你以为西方人不想找那么多人吗?他们也想找三千个一样身高胖瘦的演员,一样想搞人海战术,可是他们找不到这么多人,也花不起这些钱。其实西方人比我们还想搞那一套!”(京华时报)。
我不知道张导说的“西方”具体是指哪个国家?但我知道在举办过奥运会或是其他大型运动会的国家里,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口少于三千。倘如中国之习惯,从部队、从学校里挑选个“一样身高胖瘦”的三千个人,应该易如反掌。因为我同样知道,那些国家的学生和士兵,即便不是过百万,至少也是过十万。
显然,“找不到”,不是客观事实。
那为什么找不到呢?第一个可能是不愿找。但为什么不愿意找呢?那就是找这么多人没有价值。
众所周知,一个没有强力统帅的部队,再多的人也只是一盘散沙。而一场缺乏艺术灵魂的表演,再多的“演员”也只是无谓的重复和堆砌。
而对于那些西方国家,还可能有的认为是,需要花费一年以上时间,让这些人“脸也晒黑了,手也磨破了。。。。。。”是个对个人价值和国家价值的挥霍,这还不包括对这些人自身健康的必要珍惜。
第二个,可能是没钱。这一条张导自己也已经说出。
在近十几年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中,没有一个穷国。这是奥组委在确定奥运承办城市时就重点考虑的问题。除了希腊国力稍感薄弱外,其他国家都是全球排名靠前的世界巨富。但希腊奥运开幕式之美不胜收,之充满奇巧、个性和充满幽默及温情等等,相信张导也会为之佩服并感到压力巨大(此是猜测,也许张导并非如此)。
以中国十几亿人之财富总和,我们也不过是近些年才超过这些“西方”国家。若以人均来算,就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所以,他们“花不起这些钱”,并非国力的真实反映,同样不是客观事实。
能够解释的,就是他们有钱不能花,或者是有钱不敢乱花。
揣测一下他们不能花不敢花的原因。
一是可能这些钱有人监管,有确定用处,有花钱规定,所以不能花。
其次,花钱有标准,可能是要求多用脑子少用钱之类。或者就这么多钱了,不要老打我人多、钱多的主意。你要是总不忘记钱可以尽着你花而不用脑子,到时候老百姓不满意,我可管不住了。
第三、那里的人自私,不爱唱“有国才有家”,不爱为了国家大事而放弃“本职”工作。另外工资要求也高且不还价,用不起。
如果此揣测成立,我可以回答“西方”为啥不用“人海战术”。
一是人的头脑比人的数量更重要,创意决定选用人数,而非庞大而廉价的人数淹没创意。
二是要对人格外珍惜,那不仅涉及花费而且涉及人的安全和尊严,要慎重再慎重。
张艺谋又认为:“但凡大型活动的高潮都是万人齐呼的阵势搞起来的,这样才能让现场热血沸腾。 ”(京华时报)。
我所知道的是,不说“万人齐呼”了,仅一个杰克逊的个人演唱会就能让同样是不下于十万观众的现场沸腾。而且何止沸腾,大批的观众还因此激动到昏厥而被人送出。那是为啥?因为在孤单的杰克逊背后,有抵过“万人”的独特、潇洒和可以令人如痴如醉的梦幻般的出奇追求。
我看过无数次的国内“人海”表演,别说“沸腾”,心里能不“冰凉”就感谢导演了。
张导很兴奋,“谈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他认为至少十年内很难被复制。”(京华时报)。
我感觉张导对这个世界过于悲观,大约是因了“其实西方人比我们还想搞那一套!”但我相信,对于这样向全球展现自己,尤其是展现自己表现能力、创意能力的重要机会,稍有头脑的人都不会去“复制”。这又不是在自己的影碟上进行技术加密,从而遏制了街头卖盗版光碟的街头小贩的低劣生意,不必有任何担忧和自豪的。我可以担保,别说十年,在我能看到的人生时光里(我相信我能活过十年),绝不可能有“复制'的事情发生。如果有,那必定是卖盗版碟之流干的。
对闭幕式上英国的表演,张导评价:“8分钟的构思很巧妙,依赖我们的舞台,只问我们要了一个跑道把巴士开进来,而且这个双层巴士也是伦敦的一个象征,我觉得非常好。”
看来张导要是作为观众还是很有鉴别能力的,这水平和态度让人感到亲切。其实,每个人每个国家都会有局限,大家都会给与应有的理解。只要看清并承认自己还有不足就可。最不好的是,让薄薄脸皮皱起来,那样虽因厚度增加而提高了抵抗力,但毕竟甚不好看。